首页 > 宝宝护理 > 母婴资讯 > 孩子总搓衣角,依恋小毯子……背后原因令人心酸

孩子总搓衣角,依恋小毯子……背后原因令人心酸

来源:文贝宝宝谷    阅读: 5.88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前段时间,有位妈妈在群内说:“我家孩子都一年级了,睡觉的时候必须要抱着她的旧毯子,半夜醒了先找毯子才能继续睡觉,这个是恋物癖吗?其实,当大家到一起谈论这个话题时,父母都会发现,自己的孩子也会有一个特别的宝贝,…

原标题:孩子总搓衣角,依恋小毯子……背后原因令人心

孩子总搓衣角,依恋小毯子……背后原因令人心酸

文丨鱼爸 图片来源美素图库

前几天,一位妈妈发的视频火了,视频中,一个男孩在快速地揉搓着一件很破旧的衣服。

妈妈说他总是要抓着不放,睡觉前要抓着,玩手机要抓着,问大家这是怎么回事。

而评论区就热闹了,因为勾起了很多人的童年记忆。

“有没有喜欢搓衣角,牛仔裤角,杯子角的?”,回复者一大片。

但是也有人说“这是大人惯的,直接抢走,不准抓就行了。”

还有人说“ 这是有病,需要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看到这样的留言,不禁为这个孩子捏一把汗。

真的这样做,对孩子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今天分享一篇之前的文章,希望更多人理解孩子这样做的原因。

1

前段时间,有位妈妈在群内说:“我家孩子都一年级了,睡觉的时候必须要抱着她的旧毯子,半夜醒了先找毯子才能继续睡觉,这个是恋物癖吗?要不要去找心理医生讨教方法。”

其实,当大家到一起谈论这个话题时,父母都会发现,自己的孩子也会有一个特别的宝贝,有可能是毛绒玩具,也可能是一块小毛巾或者睡衣。

而且每个孩子都不一样。

我记得小小鱼断奶后,发现他每次喝牛奶时,都会用手捏着自己内衣的衣摆,有规律的反复用手指揉着,跟他喝奶的节奏保持一致。

如果你把他的手从衣摆上扯下,那他会马上抗议,看上去很生气。

而且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三岁多。

而到了后来,只是在睡前捏着自己的睡衣衣摆,然后慢慢睡去。

刚开始,我们还有一点担心,觉得这个习惯养成了,会不会一直这样。

如今才知道担忧都是多余的。

现在上小学了,他还是会在很紧张的时候抓自己的衣服摆子。

我觉得这很正常,因为这跟紧张时搓手,跺脚这些行为一样。

他在睡前,也会抓着自己的衣服摆子。

但是也没有对任何人造成影响,对他自己也没有影响。

所以,我们一直都没有干扰他,就顺其自然。

当我通过儿童心理学了解了孩子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时,会更庆幸给予了孩子理解及保护。

孩子总搓衣角,依恋小毯子……背后原因令人心酸 第2张

2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发现了“过渡性客体”。

他指出在孩子的早期情感发展中,孩子对养育者情感的变化过程是:绝对依赖→对养育者情感的相对依赖→自身情感趋向独立。

男孩女孩在出生几个月后,都会开始拥有自己的独特的“过渡性客体”,这个“过渡性客体”成为对父母情感依赖的替代物,起到了“情感补给站”的功能,帮助孩子逐渐向情感独立方向发展,如果“过渡顺利”,父母可以观察到孩子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少对“过渡性客体”的依赖,呈现出“此长彼消”的态势。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几乎每一个孩子,包括曾是孩子如今为人父母的我们,都有一个特殊的伙伴。

当妈妈不在的时候,这个伙伴就跳了出来。

陪着孩子,给孩子妈妈般的陪伴。

而且,这个伙伴总是在特定的时间出现。

比如快睡觉的时候,孩子一定要摸着它,才能入睡。

有的孩子是喜欢摸着妈妈的乳房睡觉。

而有的孩子喜欢抓着妈妈的睡衣。

也有的孩子是轻轻地揉着自己的睡衣摆子。

方式不一样,但是背后的心理需求都是一样的。

而父母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以及给予恰当地呵护。

让孩子跟这个客体在一起,他与这一客体的关系是非常平静的。

这个客体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

它位于内心和外在的边界上。它既是梦,也是现实。

在孩子生命的早期,它是一个必需的对象,最后会像年老的士兵一样消逝。

孩子总搓衣角,依恋小毯子……背后原因令人心酸 第3张

3

在儿童心理绘本《阿文的小毯子》里,有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一只叫做阿文的小老鼠的,他有个习惯,无论是走路、吃饭、睡觉还是和其他小朋友玩时,都一定要带着他心爱的小毯子。

有小毯子陪着阿文,他心里就很安稳,也不会整天都黏着妈妈和爸爸。但是,他慢慢长大,上小学了,他仍然不能离开小毯子。

阿文的妈妈爸爸觉得要改变这样的情况,既不让阿文过分地依赖小毯子,又不能让阿文感觉失去了小毯子,怎么办呢?

孩子总搓衣角,依恋小毯子……背后原因令人心酸 第4张

终于,妈妈爸爸和阿文商量好,把小毯子剪下一块给阿文做了一块手绢,这样,阿文依然可以带着他的“小毯子”,但也能很好地与同学相处,适应学校的生活了。

阿文是幸运的,因为有一个愿意聆听他内心的父母。

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跟他说:“你听我的,没有理由,因为我是你爸妈”。

可是现实中很多孩子却被伤害,父母还觉得是孩子不懂事。

有一个妈妈说自己有一个事非常后悔。

那次是一个亲戚带着孩子在家里做客。

女儿拿着自己最喜欢的小兔子玩具跟表弟分享,没想到弟弟一定要,走的时候还说要带走。

当时她想女儿反正也玩了很久了,送给弟弟玩也合适,就做主送了出去。

结果那天女儿一反常态,又哭又闹。她觉得这样很出丑。

把女儿关进房间,然后笑着把亲戚送走。

小外甥抱着玩具开心地走了。

而那次女儿好几天都闷闷不乐,但是过了几天也没事了。

没想到后来带女儿去亲戚家做客的时候,真的把孩子的心给伤了。

那天女儿在表弟的房间里看到自己的小兔子已经被分解了,破烂不堪。

孩子当时没说话,只是把玩具收拾好。

这时她看到了,看着女儿小小的身躯在那微微发抖。

孩子的心就这样又被伤害了一次。

对弟弟来说,这可能是一只毛绒玩具兔。

但是对姐姐来说,这是她亲密的伙伴,是陪伴了她人生最初几年的好伙伴。

这件事对孩子的内心会造成什么样的伤害程度,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这样的事件,会让孩子的情感受伤。

意味着孩子的情感寄托被支离破碎,像那个破碎的玩具一样。

孩子总搓衣角,依恋小毯子……背后原因令人心酸 第5张

4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自己总是会构建一个安全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面,孩子会有自己亲密的伙伴。

也许是心爱的玩具,也可能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对他们来说这些可以给他们安全感,

有时候会是一个假想的对象,但是对孩子来说意义非凡。

比如《头脑特工队》里小主人公想象出来的四不像朋友“冰棒”。

它的身体是棉花糖,拥有猫咪的尾巴和大象的鼻子,还有一部分海豚的基因。它色彩鲜艳,性格活泼,哭出来的眼泪是各种糖果……浑身上下都是小朋友们热爱的元素。

孩子总搓衣角,依恋小毯子……背后原因令人心酸 第6张

这个幻想的朋友跟孩子在现实世界里找到的依恋品是一样的。

在孩子生命的最初几年陪伴孩子成长,给孩子满满的安全感。

而且在孩子长大后离开,那时意味着孩子已经独立,开始跟自己的童年告别,进入少年时代。

现在,我们知道为什么孩子睡觉都要抱着东西,这可不是恋物癖,这是他们想要的安全感,这是孩子的“情感源地”。

父母要选择尊重和接纳,要相信孩子有能力“顺利过渡”。

另外就是给予孩子恰到好处地呵护,这个工作需要父母来做。

父母要培养与孩子间的亲密关系,因为有了这个基础。

孩子对物品的依恋就会有度,不会呈现出一种病态。

在小的时候,父母可以通过与孩子的游戏互动或身体接触,让他感受到父母的关心,这样会减轻孩子对特定物品的关注。

多鼓励自己的孩子,而不是指责。

给孩子一个无条件的抱抱,而不是只有在孩子听话的时候才给予拥抱奖励。

就算孩子做错了,也可以抱抱他,化解他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当孩子感受到了你的爱和支持,再跟他谈谈行为,进行合适的引导,远比打骂要有效。

经常与父母拥抱的孩子,一般不会对外物产生太大的依恋。

一般情况,孩子的这种恋物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慢慢消失。

如果一直存在,或者愈演愈烈,那父母就要看看自己跟孩子之间是不是真正形成了亲密的依恋关系?看孩子是不是充满安全感?

因为孩子的问题,往往照出家庭和父母本身的问题。

(本文为鱼爸原创, 图来源网络,公众号转载可联系授权,欢迎个人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已出版畅销书《刚刚好的养育,如何培养高情商的孩子》)

支持原创就在文末点赞,赞赏鱼爸,欢迎留言!

您所见到的,也许就是朋友需要的!分享吧

你好,我是“恐龙专家”小小鱼的爸爸,很幸运与你相遇。鱼爸曾是童书编辑,非常喜欢孩子这个神奇的群体,后来离职带娃。

每天用心带娃的同时,陪娃读了 上千本绘本,也在公众号分享自己真实的育儿及亲子阅读的感受。平日好读书和创作,累计发布了 800多篇原创分享,得到了几十万爸妈的关注。

这里没有条条框框的理论,只有真诚地分享。 新书《刚刚好的养育,如何培养高情商的孩子》 热售中。靠近我,用心和文字温暖你……

下面这8篇文章我猜你会喜欢

201:请尊重孩子的磨蹭,大部分父母不知道的秘密

202:致每个陪睡的妈妈,全世界欠你一个拥抱

203:跟孩子哭穷,到底有多可怕?

205:内心强大的孩子是什么样子?

206:家有男孩,请好好“说话”

207:好好爱那个发脾气的孩子

117:养男孩,三岁时需要一个关键转变!

118:千万不能错过孩子阅读的黄金十年!

120:爸爸,决定一个家的温暖!

宝宝呵护
生活护理
急救措施
体检免疫
母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