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3岁 > 幼儿教育 > 教育中,父母和孩子做“交易”好吗?

教育中,父母和孩子做“交易”好吗?

来源:文贝宝宝谷    阅读: 7.07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教育中,家长能和孩子做交易吗?父母和孩子做这样的“交易”就错了吗?前几天和一位好久没见的朋友约着见面,她家小男孩,两岁十个月,听她说正是秩序感超级严重的时候,下面看看这位家长的做法,可行吗?

出门前朋友跟孩子随口说了一句去商场玩,到了餐厅后,小家伙说不饿,要求先去玩,死活不肯进去吃饭,朋友各种哄劝都无用。我看孩子这样闹也不是个事,建议先跟着孩子去转一圈。

最后跟着孩子先离开餐厅,经过一个酸奶冰激凌的店,小男孩看着眼馋想吃。朋友看出来后就商量:“那我们买了这个后先去吃饭,吃完了再去游乐场可以吗?”小家伙思忖了一番,同意了。

于是我们带着孩子,孩子带着酸奶杯回到了餐厅。娃安安静静地吃着,我们点完餐后就聊了起来。

回想起刚才的这个小插曲,我们就谈到了春节假期在微博看到的一篇文章《我冒昧说一下中国小孩儿》,场景何其相似。小孩在公众场合喧闹,父亲说:“你别闹了,要是再闹了今晚不让你玩游戏”。

于是,作者得出了一个犀利的观点-很多父母给的不是教育,而是交易。长此以往,会让孩子变得狡猾:“我做这个有什么好处?”“想要什么东西,会用哭闹来要挟父母而得逞。”

但,这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吗?

被那篇文章影响的朋友很犹疑,觉得那位作者说的好像有道理,可实际上在带娃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自然而然的都会用到这种“交易”让孩子听话。

有经验的父母都会知道,特别是孩子小的时候,给予合理的选择,这种交易方式能让孩子很快恢复平静,不再哭闹。那么,孩子情绪不好引导的时候,交易到底对不对?想必,我们都会有这样的困惑。

◆ ◆ ◆

其实,对于那篇文章,我个人不太喜欢那个笼而统之的角度,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太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比较容易只看到事情表面。再加上文中对地域性划分的以偏概全,我感觉是有些不合适的。

而更重要的在于,那位父亲的关键问题是没有引导孩子认识到在公众场合喧闹会打扰到别人这是不良行为,而不是在教育中和孩子做“交易”这一方法是根本性的错误。

教育中,父母和孩子做“交易”好吗?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交易并非是教育中的洪水猛兽,合理的运用交易来和孩子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教育是为了让孩子明白道理,交易只是一种策略和方法来辅助完成。“交易”用的好能让孩子平复情绪,明白对错;用的不好,就很容易就变成了那种明明孩子做错了,却被我们用奖励来哄孩子听话。所以,关键在于怎么用,而不是交易就是错。

◆ ◆ ◆

那么,在和孩子交易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哪些呢?

1.我们需要引导孩子判断事情本身的对错,而不是以逻辑后果来规范孩子的行为。

(什么是逻辑后果?是基于孩子的错误行为,家长强加给孩子的某种后果。)

比如你现在非要买这个玩具的话,那么明天我就不带你出去玩。

孩子非要买玩具,这个原因是A,明天不让出去玩,这个结果是B。

可是这个B并非是孩子要玩具所导致的自然后果,而是家长基于对孩子惩罚所提出的逻辑后果。

(自然后果:是指自然而然发生的任何事情,没有大人的干预。)

那么,在这种错误的逻辑后果中,孩子会错误的认为如果纠正自己不当行为,就可以得到出游的奖励。

教育中,父母和孩子做“交易”好吗? 第2张

而正确的方法是:

和孩子沟通要这个玩具的原因,理解接纳他的喜好,而不是贸然否定拒绝或者用别的物质来引诱他改变主意。

如果不能买,我们也需要告诉他不能买的理由,告诉他自己行为的不当之处,在这个过程中也要认可他的失望情绪,并给予安抚。

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和孩子约定好我们买玩具的规矩,比如每个月一次买玩具的权利,现在如果买了,那他之前看好的那个就不能买了。或者现在还没有到买玩具的时间,我们需要等待。

在适当的时候提供选择和孩子做交易,让孩子来做决定,并且让孩子慢慢承受自己决定所带来的后果,这样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意见是重要的,也能明白家长的立场。

2.不要轻易承诺孩子守规矩我们就会有奖励,而是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

在和孩子的沟通中,如果我们会给孩子礼物或者奖励,那么要让孩子明白这个不是取决于孩子的行为。否则只会让孩子慢慢习惯了表现好听话,就能有即时的回报。

要让孩子明白的是:在她能力范围之内,应该要做的事情这些都是正常的,无需奖励。而其他的,则可以视情况而言适当奖励。

让孩子学会承担自然后果,比如不吃饭会饿,生病了不吃药会难受,不收拾玩具可能会被踩坏等。所以,把这些事情做好,是应该要做的事情,应该承担的责任。而孩子做了能力之外的事情,我们可以给予适当奖励,并且这种承诺要兑现,不能欺骗孩子。也就是说,交易手段可以用,但也要用对地方。

教育中,父母和孩子做“交易”好吗? 第3张

3.是非对错的判断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比如孩子在公众场合哭闹,会有家长教育孩子:“别吵了,等下叔叔阿姨不喜欢你了。”

但实际上这样就算是孩子停止了哭闹,这种引导也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告诉他吵闹影响到别人了是不对的,比如他在做什么事情,旁人打扰到他了,是不是也会不舒服。用这种共情来让孩子理解情绪。

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孩子明白的是我们做不做一件事情,是因为这件事情是否正确,应不应该去做。而不是因为他人的喜不喜欢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交易”本身并不是教育失败的罪魁祸首,我们不要用利益来威逼利诱孩子,但是也不必夸大“交易”的危害性。

虽然我们不可避免的会看到很多“熊孩子”,但并不是每一个行为失当的孩子都是因为缺乏管教。教育的本质也并不是要把孩子变的听话,而是让孩子明是非,知对错。循着前因后果来看,我们才能更好的看到事情本质,寻找解决办法。

孩子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无论是自己的成长,还是家长的引导,都不在于一时的表现,而是一个长期的结果。在孩子还没有充分理解到规则重要性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做的是看到他犯错后给予正确的引导。很漫长,但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