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3岁 > 幼儿教育 > 最伤孩子的这几种交易,家长别再做了!

最伤孩子的这几种交易,家长别再做了!

来源:文贝宝宝谷    阅读: 1.6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教育需要讲究方法,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父母作为孩子的学习榜样,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呢?

几天前带月宝去朋友家玩,朋友的女儿小菲一看到月宝就拉着她到自己的新书房去参观,原来朋友为了庆祝女儿成为小学生,特意为她布置出了一个书房。

我跟着进去看了看,发现书桌上方有一张表格,上面写着:自己收拾书包、自己检查作业、自己叠被子、晚上早睡觉……

每一个项目后面都扣上了几朵小红花,小菲说,集齐了50朵小红花就可以找妈妈要一件礼物。

月宝见到了,拉着我说:“妈妈,你也给我小红花吧,我也会自己叠被子啊!”

还没等我说话,朋友对我摆了摆手,低着嗓音对我说:“千万别搞这个,我就后悔了,现在我每次让小菲去做一些事,她都会问我:‘有小红花吗?’”

“你看!”朋友指着那张表格对我说,“下面这些项目,比如收拾碗筷、打扫卫生、玩游戏不超过半小时……全是她自己加上去的。如果我说不奖励小红花她就坚决不做。我看这孩子越来越功利了!”

朋友这样一说,让我想起了一个高中同学。

从小是学霸,也是学校级别的颜值担当,各方面条件都挺好的,就是不结婚。

前几天在街上遇到她老爸,叔叔居然还认识我,他说:“你们几个同学关系一直不错,以后帮我劝着点,只要她结婚,我给她陪嫁一套房子,再陪辆车!”

好笑的是,我跟这个同学提起这件事,她说,她已经跟家里摊牌了,只要别再催她结婚,她每个月给爸妈一万元养老金,每年带他们出国旅一次游。

土豪家庭的对话都是这样的吗?羡慕之余,也不免感慨,有一种无奈的亲子关系叫做,我们之间只有交易!

亲子关系是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之一,但是很多家长很迷茫,明明那么爱孩子,毫无保留地为孩子付出,一心把孩子教育成才,却为何换来孩子的敌对和怨恨?

其实,很多时候,正因为我们太想把孩子教育成功,无意中使用了不恰当的方法。

你以为自己是在管教孩子,其实是在和孩子做交易,不信来对照以下,你有没有用过以下四种方式和孩子谈判呢?

最伤孩子的这几种交易,家长别再做了!

一、奖励机制:“如果你做到……,我就给你……奖励”

如果你能认真写作业,我一会让你玩半小时游戏;

如果你期末考到班里前十名,我就带你去旅游

如果你乖乖去上辅导班,我就给你买玩具……

这是我们最常用,也是最爱用的一种方式了,既能帮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达到我们的要求,又可以让孩子因为得到奖励而高兴,双方皆大欢喜。

这种奖励机制短期内是有效果的,可是时间久了,就会像小菲妈妈那样出现困惑:

孩子变得越来越功利,越来越不主动,一旦奖励没有了,那个好习惯也顷刻间土崩瓦解,苦心塑造起来的“好孩子”形象分分钟被打回原形,这是怎么回事?

还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老人住在一个小乡村里,他家附近有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每天追逐打闹,吵得老人无法好好休息。

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他很喜欢热闹,如果他们每天到他房子附近来玩来闹,就给他们一些报酬,而且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

孩子们很高兴,每天都来玩耍,吵闹,索要报酬,但是后来,他给的报酬越来越少,孩子们心理很不平衡,不再卖力吵闹了,直到最后,老人一分钱也不给了,孩子们一赌气,再也不到他家附近来玩了。

从此老人过上了清净安逸的生活。

佩服老人智慧的同时,你有没有发现?我们也经常做类似的事。

用奖励把孩子应该做的事变成一种有回报的付出,直到改变了孩子做事的内在动机,为了得到奖励而去完成任务,一旦奖励没有了,目的性就消失了,孩子也不愿意再主动去做他们应该做的事。

所以奖励机制的结果就是适得其反:让孩子变得懒惰,行事被动,自我约束能力差,做事没有成就感、找不到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不能自我激励。

二、惩罚机制:“如果你敢……,我就……”

你要是再跟我犟嘴,今天你就别吃饭!

你要是再玩游戏,我就把你的零用钱都没收了!

你要是再见到邻居再不打招呼,我就把你的玩具扔了,犯一次,我扔一件!

真想替孩子问一句:打招呼和扔玩具有毛关系?

很多家长喜欢拿这种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来惩罚孩子,或者用孩子喜欢的事物来要挟他们。

我清楚地记得我上小学时,有一次班里7个同学忘带红领巾,全都被班主任停了体育课,在办公室里抄数学公式。

在老师面前不敢说什么,但是下了课7个同学全都在背后抱怨:凭什么呀?!没带红领巾回家去取就好了啊!凭什么停我们体育课,凭什么要抄那些鬼画符的数学公式啊!

此举倒是让他们记住戴红领巾的事了,但是也让他们从此瞧不起班主任,并且深深地恨上了数学。

惩罚孩子贵在就事论事,不要用那些不着边际的手段去要挟孩子,否则,就不是教育,而是交易!

利用孩子喜爱的事物让他们付出心痛的代价,来达到惩罚的目的,只会让孩子产生这三种结果:

孩子会非常反感父母,口服心不服。

孩子忍痛割爱,放弃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是,错我也坚决不改! 最后鱼死网破,两败俱伤!

孩子学会和父母周旋,用其他手段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错也会继续犯下去。

三、投资机制:你要为我的付出负责

前几天,一个朋友找到我,说她的儿子小小年纪得了抑郁症,而且他眼前经常出现幻象,随便走进一间屋子,就会看到屋子里到处都是书桌。

有心理医生建议孩子休学一段时间,但是妈妈不同意,说现在都快小升初考试了,怎么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这位妈妈说自己是全职,一心扑在孩子的学业上,这些年带孩子上课,陪孩子读书,废了不少心力,孩子成绩一直不错, 本来觉得自己的付出挺值得的,没想到最近得了这么个病。

她带着孩子到处寻医问药,焦急的心情溢于言表。

这位妈妈话语中传达出的紧张感和压力感让我很不舒服,我甚至可以对孩子的抑郁感同身受。

的确有很多家长在为孩子全心全意的付出,但是这种付出背后有一种隐形“契约”在,即“我辛辛苦苦都是为了你,你必须做出个样子才对得起我,你现在能有这样那样的成就都应该归功于我。“

这些话家长虽然不说,孩子却时时刻刻能感觉到,这种隐形交易比前面两种还可怕。

因为孩子潜意识里会觉得被利用,被投资,压力重重。

家长口口声声说为他们好,他们却感觉不到父母的爱,也没有任何自我价值感,像一个傀儡一样苟活,误把父母的期望当成自己人生的目标,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一生都徘徊在痛苦与迷茫之中。

最伤孩子的这几种交易,家长别再做了! 第2张

四、替换机制:用物质代替陪伴

有时候,孩子要求父母陪他们玩一会,家长是这样说的:

“不是给你买了那么多玩具吗?去,自己玩去!”

“妈妈要忙工作,工作挣了钱才能给你买好吃的对不对?”

看似逻辑毫无瑕疵,但是却是一种非常生硬的交易,即用物质去替代陪伴。

在这种交易中孩子非常被动,看似得到了补偿,其实失去了和家长的亲密互动这种非常宝贵的经历。

曾经听过一个段子,非常感人:

爸爸下班后,孩子扑到爸爸面前,问爸爸工作一个小时能赚多少钱。

爸爸觉得这种问题太无聊了,打发他到一边玩去,但是孩子紧紧跟在爸爸身边,一直追问他这个问题,直到爸爸随口说道:20元钱。

孩子噔噔地跑回房间,拿了20元零花钱出来,说:“爸爸,我给你20元,你能不能不工作,陪我玩一小时游戏?”

父母对孩子的陪伴无可替代,孩子不需要那些高级玩具,只想和你在一起亲亲抱抱,他们也不需要什么昂贵的礼物,只希望你在身边。

所以,如果经常用物质和充满爱意的陪伴做交易,孩子会慢慢变得冷血,价值观倾向于物质享受,贬低自我存在的价值,而且他们未来的亲密关系也会受影响,认为爱一个人,不过就是要给他最好的物质条件。

到时候,你可别怪他送你去世界上最好的养老院!

以上四种教育方式都是“交易”,这些交易可能在管教孩子的时候为你出力不少,效果显著,但是也深深地伤害了孩子,在他们的心里埋下了不健康的种子,留下了很多后遗症。

如果真的爱孩子,请停止做这些亲子交易。

如果你想奖励孩子,不如直接给他一个欣赏的目光;

如果你想惩罚孩子,就单纯就事论事说出你的不满,明确指出问题的严重性;

孩子不是我们命运的延续,他们只是借由我们身体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独立的生命,所以,我们有幸守护着一个生命,该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每分每秒,何须将自己的命运和他们捆绑在一起,给他们沉重的期望?

真正的教育是爱,爱不是任何手段,而是一种本能!愿你我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