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3岁 > 幼儿教育 > 说过这句话的家长,99%都不了解孩子!

说过这句话的家长,99%都不了解孩子!

来源:文贝宝宝谷    阅读: 2.7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我曾一直向往有一个乖巧的女孩子,懂事听话,可以让大人少操很多心。可惜事与愿违,上帝送给我一个非常调皮的男孩。从他出生开始,常常哭、闹、翻遍家里的一切、打碎东西、撕书、到处乱画……总之像所有的男孩子那样,他拥有一颗好奇又固执的心,坚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作为他的妈妈,我时常感到有点抓狂,他对我的话常常置若罔闻,即使重复说几十遍也不一定见效。所以,我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请 你 听 话 一 点 好 吗?”

作为家长的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经常对孩子说这句话呢?可能不只是家长,甚至学校的老师,都希望拥有听话的孩子,因为那样意味着“少麻烦”,也意味着“容易控制”。那些不听话又调皮的孩子,无论对于家长还是老师而言,都是头痛的存在!

说过这句话的家长,99%都不了解孩子!

我曾遇到过一个孩子,他总是自顾自玩耍和说话,而对别人对他说的话不做任何反应。他的父母百般无奈,就开始猜疑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带他去看了医生。那位医生无法检查出什么东西,只是配了一点药给他们,让他们保持观察。

此后,事情没有好转,甚至变本加厉。学校老师不建议这个孩子继续上学,因为他根本无法在课堂上专心上课,总是一个人在角落捣弄不知道什么东西。

最终,这个才上五年级的孩子退了学,每天待在家里玩游戏,直至他到了应该上初中的年纪,又回到小学重读三年级。

那时我还未曾为人父母,无法领略父母面对不听话孩子时的头痛,我只是一直很疑惑:我曾陪他一起玩耍,他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特别喜欢提各种问题,或告诉我他的新奇发现!这样的孩子,怎么会是一个多动症儿童?!我怀疑他只是特别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已。但这个所谓“不听话”的孩子,却被现行的教育体系所排斥。

所以,在我拥有了自己的孩子后,他也是那样地调皮又倔强,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不肯听取大人的建议,我时常也会产生“他这么不听话,以后去学校可怎么办”的想法。

说过这句话的家长,99%都不了解孩子! 第2张

一次偶然的情况下,我听到了 Ted上的一篇演讲“Do School Kill Creativity学校扼杀创造力”,很巧地是,演讲者Ken(一位儿童教育研究者)的这篇演讲里提到了一个类似的事件,让我对儿童的教育有了重新的理解和认识。

Ken提到自己认识的一个8岁小女孩,上课总是不专心,交作业总是最晚,还很少搭理老师和同学。于是,她的母亲带她去看了医生。

医生问了母亲很多问题,然后对小女孩说:“我和你妈妈要走开一下,你在这里等我们。”他和妈妈躲在门后观察小女孩的动静。

一开始小女孩东张西望不肯安静,但很快地,她从妈妈的包里拿出一个收音机放起了音乐,并且随着音乐欢快地摇摆起来,这个过程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医生和妈妈重新出现。于是,这位医生告诉小女孩的妈妈:“你的孩子没有任何问题,你应该送她去舞蹈学校,她是个舞蹈家!”

就这样,这个女孩被母亲送去了舞蹈学校,并且长大后成为了一名知名的舞蹈演员。

这个女孩,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个男孩一样,非常不适应传统教育体系。但是幸运的是,她被母亲送去了一个更加适合她天赋发展的教育环境里。相似的事件,截然不同的结果,其中的关键因素仅仅是来自医生的一句诊断,就决定了孩子不同的人生轨迹。

说过这句话的家长,99%都不了解孩子! 第3张

为什么在家长的眼里,医生,或者老师,这类专业人士的判断会更具权威性,甚至要比家长自己更了解孩子呢?Ken的演讲让我反思自己之前的儿童教育观,并开始思考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首先,作为家长的我们,真的了解我们的孩子吗?

家长可能第一反应是,我怎么会不了解自己的孩子?我天天和孩子待在一起,给他穿衣打扮,为他准备菜饭,他喜欢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性格什么样子,我都一清二楚。但知道这些,就意味着了解一个孩子了吗?为什么我们自己还总是会觉得我们的父母或者家人不够了解自己呢?

成人之间的交流尚且需要言语,更何况成人和孩子之间。由于儿童期孩子的语言处在发展和学习阶段,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并不那么顺畅。父母更倾向于单向发布并实施命令,包括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有多少家长能够腾出足够的事件,去观察自己的孩子的行为?我们真得知道孩子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吗?

其实孩子多么可悲,他人生路上最重要的导师——也就是父母,不见得那么了解他。家长总是希望孩子听话,希望他们长成自己所希望的那个样子,但却不了解自己的孩子真正的样子。父母总是凭借自己的人生经验去告诉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却忘记自己的经验也许并没有那么成功,这些所谓成功的方法常常只是家长自己的想象,或者只是从别人那里听到的故事而已。

其次,除了接受传统基础教育,孩子就没有其他出路了吗?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绝大多数家长更倾向于把孩子送往传统教育和学习成长的路上,因为这条路更加安全,更加保险。

家长想象中的成功,一条安分守己的成功轨迹应该是这样的:知名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然后知名公司。这样一路重点和知名下去,仿佛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功概率。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父母还是孩子都倍感疲倦,父母需要为进入这些重点学校付出高额的金钱,孩子需要为留在这些重点学校付出过人的精力。更可怕地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创造力被逐渐扼杀,最后变成一个从流水线上培养出来的模糊符号。

也许在中小学阶段,很多学校还开发了兴趣课程,但它们更多作为升学加分项而存在。在家长的眼里,这些兴趣课程未来的发展方向很值得质疑。

学音乐,孩子可能成为音乐家吗?学舞蹈,孩子可能成为舞蹈家吗?学美术,孩子可能成为画家吗?这些似乎都是微乎极微的可能性,所以只是学着玩玩而已,如果孩子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在这些上面,就变成了“不务正业”!

但有趣地是,愿意让孩子参加奥数课程的家长却比比皆是。虽然孩子更加不可能成为数学家,甚至孩子对此一点兴趣也没有,家长却还是卯足劲让他学。

在高等教育体系里,数学占有更大的分数比重,似乎学好奥数的孩子就比别人更加聪明。也是家长和学校一直灌输这样的观念,所以在孩子的意识里,艺术生是低分考不上的人才去学习的,优秀的学生应该努力去上重点大学,应该去热门行业,应该去做管理、做咨询、做金融。但是他很少问问自己,你真的喜欢吗?

仔细思量,其实我们可以发现,现代化的基础教育学校是为了培养工业化人才而生,就像所有追求效率的工厂一样,逐步实现了流水线操作。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学,统一的考试,然后用文凭给培养出的学员盖上章印,成功出货。

当孩子成功就业之后,父母的心才可以落地,似乎只要孩子有一份还不错的工作,这几年的教育就没有白费。想来就像是一个人生悖论,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在千军万马中厮杀十六年,以磨灭孩子兴趣和个性化为代价,但最终的结果,却往往只是为了让孩子成为某个公司的小白领而已。

对于结果,家长常坦然面对,因为“我已尽力”。需要对结果负责的,似乎只有孩子自己。没有人会说,基础教育体系有责任,孩子的家长有责任,就好像这一切,只是在他长大后才发生。

只是,在孩子成长和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里,有没有人告诉他应该仔细想一想,你能够做什么,喜欢做什么?他一路接受的教育都是,“听大人的话,听老师的话”,然后过关斩将一路冲到大学,面对就业的压力了,家长才开始记得提醒他:你可以去实习了,你可以去想想你要做什么工作了。

在他想起来问这些问题的时候,往往他已经被模式化,被抹去了兴趣的痕迹,也或者岁月已经蹉跎,最好的时间在迷惘里度过,剩下的,只是将就而已。

说过这句话的家长,99%都不了解孩子! 第4张

我在新加坡的时候,有时候打车会遇到一些很有见识的司机。有一次,我遇到一个曾经是某公司老总的司机,他说只是退休了觉得无聊,所以开车找人聊天。

他说他从来不要求他的孩子学习有多好,只要不要不及格就行,与其花那么多时间在迟早会忘记的知识上,不如好好去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这也是他的成功经验告诉他的!

他的那些生意伙伴,没有一个人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有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只要他签字大家都认得,因为必然有错别字,但是又如何呢?成功和有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它和这个人的性格以及明确的目的性有关系!成功的人必然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能够做什么,想要做什么。

回到孩子接受教育的最初阶段,三四岁的孩子,正是创造能力不断形成的时候。他的不听话就是他在探索的过程,他在犯错的过程中知道了自己能做什么,喜欢做什么。如果孩子特别地不听话,也许是因为孩子特别执着于自己的事情,那是他个性上的一种特质。

每个孩子有自己的特点,有的孩子善解人意,善于沟通,有的孩子固执执着,擅长研究,没有一个孩子能够面面俱到。即便是通用曾经的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他小时候还是个小结巴。当所有的孩子嘲笑他的时候,只有他的母亲告诉他:“孩子,那是因为你的脑子转得比舌头快,不要担心,你会慢慢学会让自己的舌头跟上脑子的速度!”这句话让他终生受益。而作为家长,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更多一点耐心。

所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给他“不听话”的机会,就是给他认识自己和试错的机会。如果家长总是事事干涉,希望孩子“听话,做一个循规蹈矩的好孩子”,那么想一想,在他小时候,我们的确可以确保他一直做正确的事情,但是却扼杀了他试错的机会,他也许永远没有机会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能够做什么。

我们常说的“年轻真好”,因为年轻的孩子充满了各种未知。他们有各种发展的可能性,而机会藏在他们探索自我的过程中,藏在他们所执着地那些事情上。家长大人们已经永远失去重来的机会,所以一定记得经常提醒自己,给孩子多一点耐心,给孩子多一些犯错的机会,给孩子多一些“不听话”的机会。

幼儿健康
幼儿营养
幼儿教育
幼儿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