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3岁 > 幼儿教育 > 父母怎么培养孩子健全的知识结构

父母怎么培养孩子健全的知识结构

来源:文贝宝宝谷    阅读: 2.4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中国基础教育现状,一位独立教师的独立观察。只有懂得知识、学科和生活的关系并且知识结构健全的人才能有这样的境界。

父母怎么培养孩子健全的知识结构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和我爱人相识了。她是一个十分善良、十分有爱心的人,尤其对孩子,有着天生的爱与同情。她对孩子的心灵和状态特别能感同身受,也因此很容易得到孩子的信任,再难沟通的孩子在她面前也会表现出认真倾听的神情。她让我知道,一个老师,最基本的能力与品质是什么,就是有一颗善良的心,爱孩子,能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

她在某教育媒体做记者,接触采访过很多的教育界人士,上至教育部门、机构的领导,下至幼儿园的老师、保育员,能真正称得上教育者的很少很少,他们多数只是在做着一件谋生的工作,并没有情感与心灵的投入。她很明白这样脱离孩子的所谓“教育”,对孩子将是多大的伤害,对社会风气的影响更是难以估量。

因为感觉到现在的工作无法为孩子、为中国的教育做实事,我们商量决定,离开原单位,去教育第一线当老师。于是,我们开始在全国各地寻找合适的教育机构。

体制内教师,我们没有考虑,因为它太容易扼杀教育工作者的理想——尽管这里面当然有我们认可的好老师,他们有学识、有品格、懂孩子,愿意为孩子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开始搜寻体制外的学校。

海外不同模式、理念的私立学校怎么样?

搜寻的结果更为让人不安。如果说体制内的问题都有共识,体制外却是乱象丛生、一言难尽。

首先是国际学校。这类学校虽脱离体制,但不少学校对孩子童年的剥夺甚至比体制内学校还要严重。很多孩子在这样的学校,依然要面临强大的课业压力和残酷的竞争,因为留学的比率远远没有国内升学的比率高。家长送孩子来这样的学校,只有一个目的——出国。教育应该给到孩子的基本情感、道德,做人做事的道理,对知识、对世界的理解与欣赏,在大多数学校显得并不重要。

然后是不同模式、理念的私立学校。最有名的是华德福学校和蒙台梭利幼儿园。这两种模式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医生,博士毕业后开始智障儿童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她发现,智障儿童虽然在智力、心理水平上比一般同龄孩子差,却与低龄儿童有很多共同的特点。因此她相信,她设计的教育智障儿童的办法也适用于正常儿童,并且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从此,蒙台梭利开始专注于正常儿童的教育,开创了蒙台梭利教育法。1907年她在罗马成立了第一个儿童之家。蒙台梭利教育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快在欧洲引起轰动蒙台梭利幼儿园也很快遍布世界各地。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儿童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幼儿从出生起便开始对环境保持着不断的探索。在这种发自内心的内在驱动力影响下,儿童不断的探索环境;在探索过程中所获取的经验,将会被吸收并成为日后进行更高阶智能学习活动的基础;探索中所获得的喜悦与成就感,则会正向循环地支持儿童下一次的探索,并形成自信、积极、独立、主动的正向性格特质。蒙特梭利主张要为儿童准备一个他可以最大限度的自由活动的环境,这个环境需要能够支持孩子的自由探索与发展,在滋养孩子的好奇心,形成正向性格特质的同时,为其日后的学习赋予一个最基本的框架概念与基础。

其实蒙台梭利的教育观,并没有多少深奥之处,只是说明了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自然过程。但是在20世纪初的意大利,盛行的是强制性的教育,儿童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蒙台梭利最伟大的成就是发现了儿童,让儿童能在一个于自己身心发展相适应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我们知道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一套“多元智能理论”,很流行。我相信如果蒙台梭利还活着,或者这个理论早些提出,蒙台梭利一定会将其引入自己的教育法中。因为蒙台梭利的教育本质上是专注于人类智能的教育。这之外的教育,比如情感、道德、价值判断等等,都付之阙如。而这些,是一个人的根基,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比各种智能要重要得多。所以,蒙台梭利教育法和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一样,只是在儿童智能发展方面一种很成功有效的教育法,有着科学的依据,但远远不能涵盖教育的全部。

华德福学校由鲁道夫·施泰纳创建。鲁道夫·施泰纳是一个非常博学多才的人,在学校任教时教授的课程包含文学、历史、科学。他一生最为重要的成就是创立了“人智学”的概念与理论。1919年一位德国企业家依米尔·默特邀请鲁道夫·施泰纳根据人智学的研究成果,为他的香烟厂工人的子弟办一所学校,并命名为华德福学校。这所学校办得很成功,被人们奉为未来学校当遵循的楷模。

当今华德福学校的教育工作者都要学习人智学。他们对孩子的成长有一套很明确的理论,学校的年级与课程设计完全按照这套理论设计。因为学习人智学,华德福学校十分重视身体与宇宙之间的感知与互动,因此,华德福学校从外部环境到教学方式,都崇尚艺术性。也正由于这种明确的理念与实施方式,华德福学校得以在全世界快速传播复制。

在思想学术上,任何一种新的有着坚实基础的理论都是有价值的。但是以某种理论来全面指导一个人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全面掌控一个孩子的学习与成长,这就有问题了。华德福学校的问题就在这里。学校从外部环境到课程设置,从老师到学生,都要受人智学的统辖。作为孩子,需要去适应,作为老师,则是放弃了作为鲜活个体生命对世界、对人生的独特感知。而对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来说,这种影响至关重要。

不论是在蒙台梭利幼儿园,还是在华德福学校,一个有着真正学识、品格和自己丰富精神生活的教师都会觉得被约束,孩子的学习与生活被限制、安排,师生教学与互动都会有太多的障碍和不自由,而这里学习的孩子也就得不到这种来自优秀老师的自然影响。

当然还有夏山模式、杜威模式。夏山学校由英国教育家尼尔通同妻子1912年一起创办,崇尚孩子的自由与快乐,宣称“不是孩子适应学校,是学校要适应每一个孩子”。学校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长没有强制的规划,具体学习内容和进度由学生自己安排。同时,学校又有着十分详尽的校规。

但这些校规不是老师制定的,而是由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决定并共同遵守的。夏山学校对培养孩子自由民主的意识与实践很有帮助。但是具体的实施,需要教育者对自由民主这些概念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否则孩子的精神世界就会流于放任与荒芜。日本巴学园也属于这种模式。杜威模式即生活教育,中国最早的实践者是陶行知先生。陶行知先生吸收了杜威的教育思想,结合当时的国情,提出了自己的教育宗旨: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品位,改造社会的精神,并许多学校被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引入到具体教学中。

这些来自国外的各种模式既有不同到优势,也有相应的局限。比如蒙氏的教条刻板,华德福学校的过于注重形式,甚至近宗教化,夏山模式的混乱低效……而一个老师应该要做的,比如注意培养孩子健康的情感、道德,爱孩子,要进入孩子心灵世界,了解他的需求与困难,帮助孩子解决生活、学习、成长方方面面的问题,以致带他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处理自身与世界的关系,还都未谈及。

事实情况是,很多这类学校专注于鼓吹各种模式,以此招揽家长和社会关注,而这些教育最基本的东西,很多时候反而显得稀缺而单薄。

徒有形式的本土体制外“传统教育”

来自国外的教育有现成的模式,本土的体制外教育则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最为普遍的是读经班。现有本土体制外教育大多数都是读经班。这是近年来国学热的产物。先不说所读经书的优劣,以读经代替教育,其荒唐显而易见。

读经就可以懂道理,读经就可以知天下,读经就可以做圣贤,这些荒谬的论断,却真有人将其作为教育的根基,且还真赢得了大批家长跟随。再来说说“经”。最普遍读的经是“蒙学十三篇”。

其实这是最偷懒的一种方式,识字者皆可为。教育方式也极其简单,带着读就好,也是识字者皆可为。所以读经班迅速花开神州大地。“蒙学十三篇”里都是些什么东西?有古代人物故事,有古代宗教礼法,有古代伦理道德,有古代社会秩序,有古代自然哲学,内容确实包罗万象,但我们要知道,中国之所以在暮气沉沉的封建帝国里沉睡了这么久,正是因为这蒙学十三篇对一代代儿童的思想禁锢与摧残,它用简单的结论式语言一遍遍告诉你,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哪些事是推崇的,哪些事是绝对不可以做的,做了后果会怎样。

这种训教式的语言与教学方式早在晚清民国时期就为人们所批判和摒弃。且那诸多过时迂腐甚至可笑的观点,如何能在现代社会推崇,又如何能走进孩子的心灵?

高级一点的是读儒释道三家经典。其实也不算高级,因为古时候的小孩读完“蒙学十三篇”,就该读“十三经”了,各家有什么经典大家也都知道。这些确是传统文化的经典,孩子诵读这些经典,未来肯定是有益处的。但因此占用孩子大量的时间,就不应该了。其实就读古书来说,古书里有太多好的适合孩子的东西,只是需要教育者去学习、去发现、去研究。但是他们多数习惯想当然,没有能力也没有那个耐心去做这样的实事。

也有人在试图探索一种基于中国文化的教育模式。他们对此有一种使命感:作为有着悠久灿烂古文化的中国人,应当有自己的教育体系。对古代经典的解读,古代精致生活艺术的复兴,传统运动游戏的再现,都引入到学校的教育体系中来。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然而,所有的教育都是靠人撑起来的,如果没有对古代经典有着深刻理解并自觉践行的老师,古代经典将成为又一说教或知识灌输的工具,如果教师不能自然领悟古代的精致生活,又怎能将这种高级生活品质的精髓传递给孩子,剩下的就只是形式了。

今天有多少人能真正达到这样的境界?又有多少达到这样境界的人愿意投身面对孩子的基础教育?而对孩子,不能领悟其中的精神,剩下的也是只是知识的灌输。

学校应该由懂教育的人来办

教育的主体是教孩子基本的能力,培养基本的情感、道德,带他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学习处理自身与世界的关系。这些,只是世界的一部分,有了它,可以锦上添花,没有它,也无伤大雅。但是,以传承发扬中国文化为使命的办学者,将其当作教育的根基。他要培养的不是一个现代社会拥有基本技能的身心健康的人,而是有着他心目中中国文化标签的人。

这种努力是可贵的,但也是可惜的。其实,学校就应该由懂教育的人来办,这个人不需要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不需要是有着强烈文化使命感的志士,甚至不需要是对国家、对民族、对人类有着深切忧患的思想者,他需要懂孩子、爱孩子,能引导孩子走向现实世界与人生。

世界的丰富多姿,文明的无涯浩瀚,人生的五味陈杂,他都要懂,而他要做的,是带着孩子沿着这个方向走,一路上需要什么,就给孩子什么,自己给不了,请专家来给,请志士来给,请思想者来给。事实情况是,专家、志士、思想者做了办学者,因此,学校有着鲜明的专家特色,志士特色,思想者特色。那真正的教育者在哪里?难以寻觅。

作为中国的教育者,在现有环境下,该怎样坚持教育的根本,做一个于孩子、于社会、于国家有担当的教育人?

各人有各人的方式,我想,不管怎样,都不要脱离孩子,控制孩子,随意对待孩子;要懂孩子,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详细了解孩子成长方方面面的情况,了解他的实际需求与困难,和他一起去面对。

都不要迷信某种模式,教育是特定的个人在特定环境下的成长,是很复杂很个性化的,不是某种模式能概括得了。

都不要轻易相信流行的各种论断。教育不能脱离每一个孩子,真正的教育者需要对孩子的成长做很多复杂细致的了解工作,需要大量的情感投入和理性思考。

都要正直、善良,有同情心,只有这样,才能在孩子心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面对假、丑、恶,孩子才会有勇气和力量。

都要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生活的世界,因为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带孩子去探索奇妙世界,思考五味人生。同时,要热爱学习、善于思考,你的学识、视野、格局直接影响你给到孩子的是枯燥的死知识,还是世界的丰富多姿。

更进一步,要有深入孩子精神世界的能力,要对人类最深刻最美好的情感、道德、知识、文明有着丰富的体验。这让我们有别于动物和机器,生命由此走向丰富与崇高。

家长应该怎么做?

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呢?

孩子的教育权在家长手中。对孩子来说,家长的每一个选择都至关重要。家长对孩子基本情感、道德、生活的培养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社会浪潮的裹挟下,家长都有许许多多的迷茫和困惑。

但有一点我们都要明白,首先要教孩子做一个正直、有同情心的人,这些最基本的情感、道德是一个人的根本,无论选择让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这一点时时刻刻都不能忘记。

体制内的家长要尽量教孩子正确看待课本教给孩子的东西,要教孩子正确看待学习、分数、名次、班级荣誉,不要在课后给孩子施加学习压力,多带他去认识世界的丰富多彩,保持他对世界的好奇和求索,打开他的思维,呵护他的想象。不要给孩子报太多课外班,除非孩子自己真心愿意,这种愿意是发自内心的,不是羡慕、比较来的,也不是玩新鲜来的。

对课外班自己要有判断力,不要只看外在宣传,要看是不是真能给到孩子好的东西。孩子在学校就浪费了那么多时间,课后的宝贵时间千万不能再浪费。上浪费时间的课外班不如自己带着孩子或让孩子自己做些有意义的事。自己不能判断就一定要咨询信得过的人。

如果要给孩子选择体制外教育,家长要把好孩子成长的舵,对学校能给到孩子的教育要十分清楚,要清楚哪些需要自己去弥补。我们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长成正直、有同情心的人。如此我们的世界才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