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故事绘本 > 《说给孩子听,做给孩子看》第一章:“你知道我在讲什么吗?”

《说给孩子听,做给孩子看》第一章:“你知道我在讲什么吗?”

来源:文贝宝宝谷    阅读: 2.7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其实,孩子一直在留意你,你的一举一动都会进入他眼中,藏在他心里。当你在电话里跟朋友闲扯并以为孩子会充耳不闻时,错了,我保证,你讲的每一句,他都放进心里了。

《说给孩子听,做给孩子看》第一章:“你知道我在讲什么吗?”

第一节

这样营造沟通氛围

言传加身教(或者身教辅以言传),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当你不仅重视言谈内容,也在意你所营造的沟通氛围时,效果就更好了。不论多大年龄的孩子,沟通的氛围都会传达给他们一个信号,那就是,你有多么重视他或尊重他。

周密地计划。两个人之间进行交流的最佳距离是0.5~1.5米,不能再远了。但是跟孩子交流时的身体距离要取决于他的年龄。非常小的孩子通常喜欢紧贴着你的脸,甚至要坐在你的大腿上与你交谈。但是当你和孩子脸贴脸时,是很难进行语言交流的,而且这也越过了人与人之间应有的界限。年龄越大的孩子,越是希望能保持更远一点儿的距离,甚至会超过你想要的距离,比如会隔着房间。当你想把你的孩子从房间另一头或从另一个房间里喊过来,或从沙发喊到电脑旁边时,一定要想好怎么说。你可以这样说:“我知道你在你的房间也能听到我讲话,但是我很在意我们的谈话,你能不能过来一下,这样我们面对面讲话不是更好吗?”接下来孩子不可避免地会有些嘀嘀咕咕不情愿,但此时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可能年龄较大些的孩子通常会比较忙一些,你可以为谈话提前计划时间,这样会更容易达成交流。你可以问问孩子:“看你现在正忙着,我们什么时候找个时间聊聊呢?”

场所,场所很重要。适当的谈话场所很容易引导孩子进入谈话交流,尤其是谈那些比较沉重的话题时。我比较喜欢在车里进行交谈,这不仅因为车内谈话时不用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因为会有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或年龄大点儿的孩子会比较敏感),而且在车里谈话会让双方都清楚谈话将何时结束,因为当你们到达目的地时,谈话也就随之画上句号了。堵车时间是谈话的另一个好时机,因为此时谈话很惬意很贴心。记住,沉重的话题不要留在睡前讲,除非你想让孩子度过一个不眠之夜。如果面对一个年龄较大的孩子,或者要进行一场比较严肃的谈话时,可以计划进行一些小活动,比如散散步、一场远足或出去吃顿饭,这些都会对营造交流氛围有所帮助的。

我的一个客户珍妮特很认真地计划了一场跟她10岁儿子之间的谈话,这场谈话势在必行,但当她知道这会引发比较激烈的反应时,她改变了先前的计划。当母子二人在沙滩上散步时,珍妮特开启了话题,她字斟句酌地解释他们周末的计划取消了。丹尼尔变得很愤怒,言辞很激烈,并且疾步走在前边甩开他妈妈,珍妮特没有立刻上前去抓住他,而是由着他发泄了一阵子,等他足够平静之后,他们才开始谈话,而不是争吵。如若不然,争吵会在所难免。

与孩子之间不要有阻隔。当你和孩子进行谈话时,要清楚你们之间会有什么阻隔,有时一张咖啡桌、一叠衣服或是面前的桌子都会成为你和孩子之间的阻隔,从而影响你们之间的交流。可以告诉他:“我想听清楚你跟我讲的每句话,并且我想让你好好听我讲,我们一起坐在沙发上好好聊聊吧。”

噪音也是障碍。电视、收音机甚至流淌的水声都会让人从谈话中分散精力,清除这些杂音会给孩子一个信号,那就是你跟他之间的谈话很重要,你想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他这里,同时也是在告诉他:你也要认真对待这次谈话。“你跟我讲的话非常重要,因为我真的非常希望听到你想说什么,所以我们谈话时,关掉你的音乐。”

跟你的孩子在同一个高度上进行交流。可以让高个儿的孩子坐下来跟你交谈。同一个水平线上的眼神交流会让你们很容易进入良好的沟通氛围,避免那种父母高高在上的感觉。当我教六年级学生时(我的身高是1.62米),跟那些高个儿的孩子谈话时,我会说:“来,坐下,我们谈谈。”

不要强求孩子跟你眼神交流。可能你的爸爸当年常常用手托住你的脸,让你的眼睛正视他,可是这种举动对你和孩子的谈话是没有正面作用的。实际上,这么做只会让孩子分心,他会想:我恨我爸爸端着我的脸,真讨厌!这时他并不会把精力集中在听你讲话上。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孩子,尤其是那些存在感知整合问题的孩子,他们要做到注视你的眼睛是需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的(关于感知整合问题请参见下面的框格内容)。他竭尽全力试着将视线集中在你的脸上,反而不能够好好听你讲话。相反,孩子无须看着你,也能好好听你讲话。

但是注视对方的眼睛是对人的一种尊重,也是需要让孩子掌握的良好习惯之一。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可以要求他做到这一点,并且孩子越大,就越容易要求他们做到。但是对那些性格比较害羞或内向的孩子来说,要求他们注视别人的眼睛的确是个不小的挑战。

---------------------------------------------------------------------------------------------------------------------

  感知整合

人们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整合他们通过各个感官获得的信息,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不例外。这种过程被称为感知整合。有些人对声音尤其敏感,另一些人则对光线比较敏感。你可能听说过一些人的鼻子特别灵,很远就能闻见厨房里正在烤着的馅儿饼,很容易就能闻出家里的沙发垫该洗了。不得不说有些人的触觉尤其敏感,衬衫上缝着的标签会让他们感到非常不舒服。不同的人还存在感觉敏感(能够感知更多的信息)和感觉迟钝(感知不足)之分。对于那些感觉迟钝的人可能会喜欢手法较重的按摩,而感觉敏感的人则甚至无法忍受挠痒痒。如果你怀疑你的孩子在感知整合上存在一些问题,你可以咨询儿童医师,或请职业医师进行诊断。

---------------------------------------------------------------------------------------------------------------------

使用多种感官。让你的孩子进入到与你沟通的状态,你可以走近他,蹲下来(或站起来)与他高度持平,并且一只手拍在他肩膀上(或是其他部位)。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比较丰富的感官接触。他可能没有用眼睛看你,但是他能听到你讲话,并且能感觉到你。这样的谈话交流会给孩子留下很深的印象。

放松!你的孩子会对你的情绪非常敏感(虽然很多时候,他们都表现得漠不关心)。你的紧张、焦虑或者局促不安,孩子都能够感觉得到。试着注意让你自己的身体语言、你的面部表情以及你双臂的姿势都能够清楚地传达出你的情绪。尽量放松,与孩子保持合理的距离,并让自己的整个身体都面对孩子。

如果你想跟孩子谈比较沉重的话题,那就事先打个草稿,想好自己该怎么说,该怎么开启话题。要能够把控谈话不走向,并在谈话过程中随时作出调整,不要偏离正题,但也不要太过强势,也可以随时纠正自己。“等等,我刚刚说的有点儿问题,我需要重新讲一下。”虽然听起来不太好,但是你的确可以随时重新开始。因为此时孩子会更加珍惜你对谈话方向的把握,并且能更好地理解谈话的内容。

第二节

这样把握交谈时的语气

语气的感染力。人的大脑里的镜像神经元(参见第60页对镜像神经元的描述)让我们能够感知他人的感觉。你注意到下面这个现象了吗:当别人跟你轻声耳语时,通常你也会跟他耳语。当你讲话语气平静和缓时,孩子也更容易用同样的语气回复你。当你提高嗓门儿,那么孩子也很有可能跟你一样大声地讲话,从而就破坏了交谈气氛。所以,有效利用孩子的镜像神经元会大大促进交谈的效果。

语气对应语境。不要随便用严肃的语气讲话,把最严肃的语气留着讲最严肃的话吧。当你想警告孩子不要戳小宝宝的眼睛时,如果你说“亲爱的,史蒂维不喜欢你戳他的眼睛”,这样说根本不能够制止他的行为。你必须用一种严厉的语气,让他知道这件事情的严重性,但是也不要太过严厉,更不要经常为之,否则孩子就会对你的严厉产生免疫性了。

当心你的愤怒。所有的父母都会生气,但是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父母表现出来的愤怒也应该随时调整。通过大声喊叫或者用大嗓门儿表达愤怒会让孩子感到非常不安。孩子最惧怕父母发火,年纪小的孩子会尤其恐惧。有时候,父母根本就没有大声讲话,孩子也会喊:“不要朝我大喊大叫!”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来抵制父母的愤怒了,根本就没有听到父母在讲什么。所以,节约你的大嗓门儿和愤怒,不要张口就来。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情绪一时失控,可以跟孩子说:“我得先到我的房间里冷静一下。”这样做,既可以更好地控制眼前的情况,又为孩子树立了个很好的榜样,让他们懂得怎么对付自己的坏情绪,何乐而不为呢?

考虑自己的嗓音大小。许多人天生嗓门儿大(我丈夫就是个例子),而许多孩子会对大嗓门儿非常敏感,尤其是那些可能存在感知整合问题的孩子。大声讲话在他看来就意味着生气(也就是愤怒),而你讲的内容往往就被忽略掉了。注意回想一下当年我们的老师是怎样吸引全班同学的注意力的,老师往往是用一种非常和缓的声音开始讲话,很快全班同学就安静下来听她讲。学学老师的做法,控制一下你的音量吧。

有些孩子讲话总是大嗓门儿。这种情况也有可能是遗传问题,或者是存在听力障碍,你注意过这些吗,带孩子检查过听力吗?或许这就是孩子感知整合机能障碍的表现呢,也可能是由于孩子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中长大的缘故。用和缓的声音告诉孩子,他应该用像你这样的音量讲话。“在屋子里讲话这么大的声音正合适。”当他不听时,你可以说:“在屋子里讲话不用这么大声,走,我们出去,在外面这么讲话就可以了。”带他出去走走,而不是也学着他的嗓门儿跟他吵。记住,这无须惩罚,只是要教他认识到问题就行了,所以千万不要以愤怒的态度来对待。

第三节

这样更好地倾听孩子

属于你和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听起来虽然有些伤感,但对于那些11~17岁之间的孩子来说,他们的确更喜欢跟他的朋友们交流(发发短信、在网上留言、通过facebook交流一下照片或是发微博等等),而不喜欢跟你交谈,所以你跟孩子之间的交流就显得非常珍贵。当孩子想跟你交谈时,要好好倾听,放下你手中的事情,转过身来面对孩子,看着他的眼睛。如果你实在忙得无法抽身,那你可以认真地跟孩子说:“我是很想听你讲,可是我这会儿正忙,你能不能等我一会儿?”并且确保尽快兑现你的时间。如果你真的忘记了,那么后果很严重,他就会认为你根本不在乎他。

不要打断孩子。比起大人,孩子要描述一件事情总是需要更长的时间,这期间不要随意打断他,要耐心听着,也不要总是帮他说出他要讲的下一句话,或者猜出他的想法甚至把他要讲的故事讲出来。要让孩子感觉到你很尊重他,并且是喜欢跟他交流的。孩子需要你的耐心,这样他才会更喜欢跟你交流。

有时候仅仅需要听着。其实孩子讲的很多东西并不是想要一个答案,也不是想得到一个解决方案或是得到一番评论,有时候他仅仅想让你听他讲。其实聆听孩子本身就是为人父母者所收到的礼物,你只要热情地回应一个“噢!”或者“是吗?”或者“这让你很开心(伤心、难过、骄傲等等)吧”,并且再加上一句“谢谢你跟我分享这个!”就足够了。

  启发孩子去讲话

我每周都会遇到这样的父母:他们会问我该怎样启发孩子跟自己讲话。可不要小瞧这个问题,因为作为妈妈一定是非常想听听自己的宝贝这一天都有些什么趣闻,妈妈可能会直接问他在学校里都干了些什么。“我打球了”或者“没干什么”,无论孩子大小,一般都是这么一句回应。原因是多样的,在这个衣食无忧的年代里,孩子们本身就无须分享他们的见闻,也有可能是他们仅仅是不愿意讲,并且,也的确有很多父母借着跟孩子的闲聊来打探事情,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孩子们对此有所觉察,所以三缄其口。

第四节

这样启发孩子讲话

孩子的时间让他自己做主。其实能真正属于孩子自己的东西并不多,很少有事情是不受父母管束的,所以孩子会觉得自己的时间非常珍贵,有时候他需要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不想跟你分享,虽然这听起来有些残忍,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对于有些孩子来说,他把手中的趣闻当做能控制你的一个小工具。

回顾一天的见闻是需要时间的。有时候,当孩子坐进车里时,你的一句“嗨,跟我说说你今天怎么过的,在学校都做了些什么?”,往往会适得其反,原本孩子可能要跟你讲点儿什么的,却被你这句话给挡了回去。其实顺其自然,给他时间去想,他可能会主动讲的。每个人都需要时间来总结自己一天中的事情,不是吗?就像偶尔在晚饭时,老公突然问我的客户怎样了,要知道我一天里八九个小时都在做这事,可让我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还的确是需要时间来考虑一下。孩子们也一样。所以,当孩子坐进车里时,试着跟他讲讲你的一天里发生了什么。“嗨,跟你讲啊,我今天见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人,他有10个孩子。然后我去了超市想看看有没有新的香皂盒……”相信我,你的孩子听了这些之后,他会更想说:“噢,你不想听听我今天的事情吗?”有时候欲擒故纵反而能更好地打开孩子的嘴巴。有时,你也可以观察一下当你讲“你看起来好疲乏,今天肯定很累”这句话之后孩子的反应,这时候,默默地陪在一边本身就是给他的一种支持和爱。

不要强行打扰。父母常常会越界,甚至根本就不知道界限在哪儿,这就很麻烦,即使你认为你营造了一个很开放又能够经常交流的氛围,而实际上孩子越长大就越有更多的小隐私,现在是需要改变策略的时候了。稍微花点儿精力,你就能知道孩子们想拥有一个怎样的私人空间了。如果你越了界,就尝试着这样来弥补一下吧:“对不起啊。我不是有意追问的,我只是好奇而已,你也知道我关心你的事情。”

跟孩子谈点儿别的话题。当谈论与孩子无关的话题时,你想象不出来他有多愿意参与其中。试着讲个故事、分享一下你自己的见闻或者谈论一下你的一些想法,甚至也可以讲讲最近的新闻。“我在报纸上看到有一些人讨论小区里是不是应该禁止玩轮滑,我猜肯定是有个老太太被玩轮滑的人撞了并且摔得不轻。你觉得呢?”看看孩子会讲什么,他可能会沉默一会儿,因为他也在思考。先等等看,如果他还是没说什么,那就试试别的话题。也可以问问孩子对事情的看法,接下来就倾听吧。

不要一味对孩子讲话,要跟他交谈。我的朋友琳达跟我讲过她7岁儿子布莱特的故事。有一天,布莱特突然跟她说:“你从来不跟我讲话。”她很震惊,说:“我不是一直跟你讲话吗,为什么这么说?”他还是说妈妈不跟他讲话,琳达不明白儿子是什么意思,就接着问他,他说:“你和爸爸一直在说话,一会儿你说,一会儿他说,然后你再讲,然后他再讲。”“噢,”琳达恍然大悟,“你说的是我们在交谈啊。”“嗯,”布莱特说,“可是你跟我讲话时,只是告诉我要干什么就完了。”这么想来,琳达的确没有跟他说话,只是在对他讲话。

切忌喋喋不休。不论你是在解释一个问题还是陈述一件事情,小孩子一次能够听进去的东西并不多,你开始讲的那几句话他能听进去,再往后的就难说了。就像著名的盖瑞·拉森童话中的情节,当小主人责备他的小狗大姜废话连篇时,他就说:“乌拉乌拉乌拉,大姜。”所以节约你的话语吧,确保你讲的每句话都恰到好处。换句话讲,少就是多。

  孩子的问题

孩子问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时候是想引起你的注意,有时候是想逃避睡觉时间,也有的时候,是他们真的有问题要问。如果真的是有问题要问,这是很好的现象,说明孩子在思考问题并收集信息,并且向你请教问题的答案。这不仅仅表明孩子要问某个问题,同时你也应该知道孩子有了提问精神,而不只是人云亦云了。每次当孩子带着问题找你时,都是你加深孩子对你的信任的绝佳时机。

  这样回答孩子的问题

回答问题时要考虑周到。提问是来自孩子的礼物。为了鼓励孩子多问问题,并且能够触类旁通,你应该仔细考虑然后作答。

问题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并没有所谓的“愚蠢的问题”,所以回答时,都可以加上一句“很高兴你能问我这个问题”。

花点儿时间想好怎样回答,可以先打腹稿。你可以跟孩子说:“嗯,我得好好给你解释一下这个问题,让我先想想,然后再告诉你。”然后,千万要记得告诉他,并且越早越好。如果从此没有下文,那么孩子从此也就很少问“下文”了。

倾听问题,了解孩子真正想问的东西。重述一下孩子的问题,确认一下他到底是想问什么,例如:“你是不是在问人被埋了之后,会发生什么?”

听懂孩子的弦外之音。可以加一句:“我想你是想告诉我,你担心我会死去,对吗?”

发现任何谬误,及时纠正。“实际上,小鸭子是从蛋里孵出来的。你是想知道小宝宝是怎样出生的,对吧?”

化整为零,每次回答一点儿。如果对你的回答不满意,孩子会告诉你的。如果他认为他得到了满意的答案,他也会告诉你,这样这个问题才算告一段落……至少是眼下可以告一段落了。

孩子消化问题是需要时间的。所以要有耐心,而且孩子可能会继续追问,甚至一遍一遍地重新问这个问题,因为孩子处理这些信息是需要时间的,你要容忍这一点。如果孩子再次问同一个问题,一定要确保你的回答是前后一致的,千万不要说“我已经告诉你了呀”。

如实相告。在回答问题时,尽量做到如实相告,坦诚以待,同时也要时刻记得孩子的年龄和认知程度。这样才能保证下次孩子还会找你问问题,而不是通过其他途径去寻求答案。

随着过去那狂野的一代如今都已经为人父母,我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当孩子问涉及性、毒品和摇滚的问题时,父母该不该将自己的过去如实相告?年少轻狂时活得最多姿多彩的一代人,一旦为人父母,却最强烈地想要遮掩自己的过去。这是多么有趣啊。

记得“回访”。可以问问孩子:“我说的是你想问的吗?”或者:“你觉得这是你想得到的回答吗?”或者:“还有其他问题吗?”这样你就能知道孩子的感受,并且也大概能判断一下他对你刚刚讲的东西理解了多少。对一些孩子来说,谈话结束时,顺口一问的效果最好。而对另一些孩子来说,则需要谈话结束一会儿后,再来个小小的“回访”。这可以视具体情况来定,“回访”在谈话结束后的20分钟到几个小时内进行都可以。这样可以给孩子一些时间去消化理解,而且“回访”通常是你主动提起,当涉及一些不太愉快的话题或关于一些不良行为的谈话时,有时也会得到一句坚决的回应“我不想再谈那个问题”。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说:“不需要你再讲这个问题,到时候我会讲。”有时候,父母很发憷再次提及一些问题,但是“回访”一下还是有必要的,这会巩固谈话效果,并能创造一个跟孩子之间适当的理性的距离。

答不上来很正常。对于孩子的问题,如果你答不上来,这很正常,这也给了孩子一个学习如何寻找答案的机会。你可以说:“我想那本书里面会有答案,我们也可以去图书馆查查。”或者:“我们可以给瑞恩叔叔打个电话,问问他是不是知道答案。”或者:“让我们到谷歌上搜索一下吧,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现代通讯技术对交流的影响

现代通讯技术是把双刃剑。它使得交流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大大便利了人们的沟通交往,但同时也削弱了人们交流的互动性,使得交流只剩下一个要素了:语言。当人们读短信时,往往看到开头就能推断出下文。这会错过更多的东西,没有感官上的互动,没有你一言我一语的即时往来,只是冷冰冰的文字来往。对于电邮、网聊以及微博,以及在别人的空间上留言都是如此。最近有研究指出了人们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当面交谈才能看到对方的面部表情,从而使得镜像神经元发挥作用,谈话双方都能够分享到彼此的感受。

在美国,随着人们越来越依赖现代通讯技术,使得更有意义的传统的交流机会越来越少。我并不是想彻底让那些手机电脑网络通通撤离我们的生活(其实,收起孩子的手机比扔掉你自己的黑莓更容易些),我只是想建议你找到一个更合理的平衡点。

有一次,有3个孩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们看起来大约分别有6岁、8岁、10岁的样子,坐在一家餐厅的排椅上等位子。他们并排坐着,却并没有玩在一起,而是各自埋头摆弄着自己的iPod。这种年纪的孩子在一起应该是嬉戏打闹有说有笑的才对,这样才像兄弟啊。但是他们的iPod却疏远了彼此的距离。忙于玩iPod,他们甚至对父母跟他们讲话都不理不睬,这多么可悲啊!

对现代通讯技术的过分依赖,剥夺了人们本该生动有趣、各种感官都参与进来的交流。读微博代替不了读懂对方的表情,也无法感知对方讲话的语气语调,也不能得到对方即时的反应。面对面交流会从生活中淡出吗?但愿不要!

了解有效沟通的要素以及技巧是判断孩子是不是调皮捣蛋的第一步。读完这一章,你就可以着手培养孩子后面几章中提到的性格特征了。预备,开始……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