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美国教育部研究了几万名孩子,证明这件事比逼他学习还重要!

美国教育部研究了几万名孩子,证明这件事比逼他学习还重要!

来源:文贝宝宝谷    阅读: 1.0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 01 -

之前有个同事,给四岁的儿子报英语班,老师说的第一句话就说,你怎么才让孩子来学。

他探头看看教室里的孩子们,的确好些看起来比他儿子要小。同事很焦虑,早教班报得就比别人晚,国学启蒙也比别人晚,现在英语也晚,步步都没赶不上,感觉有点对不起儿子。

好友,孩子上小学,这个暑假,她给孩子报了五六个学习班,班太多了,怕记混了时间,耽误了孩子上课,她排了个时间表,精确到了分钟。

好友两口子的生活孩子就是轴心,一家人都围着转。补习班、特长班、科学课轮番上阵,偶尔闲下来还要带孩子去博物馆、图书馆去长见识。偶然听说哪里有个老师不错,用尽办法,也要让儿子投到老师名下试试。总之,就是别人学的咱们也得学,咱不能落后,因为说不定哪点没学到,就输了将来。

很好奇,孩子去学习了,她那段时间干什么呀?

答曰:逛逛街、玩玩手机、刷刷剧呗,无聊得很。

建议她,可以趁这点时间学点什么啊,要知道她中级职称还没考下来呢,整个部门除了她基本没谁还用初级职称应对专业考评了。

学什么学啊,我都这个年纪,考什么证也没用了。只要孩子有出自息了,我熬出来了。

什么年纪,他们两口子刚刚35+的年岁,好吗?也算是职场的黄金年龄吧。但印象里自打工作成家,特别是有了孩子之后,他们就“知足”得很,仿佛人生自此“圆满”,每天上班下班,“慢慢混吧”成了口头禅。

那点精力都投入到了孩子身上,孩子稍稍有些懈怠,两个人马上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 “孩子,爸妈没本事,你要靠自己”,有时还要跟上一句“以后我们也要靠你了”。不知道,当孩子知道自己肩负着改变两代人命运的重任时,有没有觉得压力山大。

有时她会诉苦说,她也不想孩子这么累啊,但现在竞争残酷,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不得不逼孩子。

其实我一直很反感“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句话,因为这本来就是个伪命题。而且,如果人生真的有一条起跑线的话,那么孩子的起跑线从来都是父母。如果不想让孩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家长自己要赢过其它家长才行啊。

美国教育部研究了几万名孩子,证明这件事比逼他学习还重要!

- 02 -

美国教育部ECLS(Early childhood longitudinal study)在全美随机挑选两万多个孩子,记录他们从幼儿园到五年级的学业成绩,并搜集孩子们的各种资料,比如种族、性别、家庭结构、家长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育程度等,以及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多种数据,最终得出了与孩子成绩相关和无关的8个因素

8个与孩子学习成绩有强烈相关的因素:

父母教育程度高(正相关)

父母社会经济地位高(正相关)

母亲在生育孩子时已超过30岁(正相关)

孩子出生体重低(负相关)

父母在家讲英语(正相关)

孩子是收养的(负相关)

父母参加PTA家长教师联合会(正相关)

孩子家里有很多书(正相关)

8个因素和孩子成绩完全没有关系因素:

孩子家庭完整,非单身父母

父母最近搬去一个比较好的街区

母亲在孩子出生后至上幼儿园前是全职妈妈

孩子上Head Start(低收入家庭服务学校)

孩子经常挨打

孩子经常看电视

孩子父母每天跟他阅读

常带孩子去博物馆和图书馆

需要说明一下:

一是“父母在家讲英语”如或换到中国大约等同于“父母在家讲普通话”吧。

二是“母亲在生育孩子时已超过30岁”指的母亲在生育第一胎的时候超过30岁。

三是“家里有很多书”指的是藏书,教辅教材不算。

这项研究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就是,“父母教育程度”和“社会经济地位”对孩子成绩起决定性作用,强烈正相关。通俗地讲,你是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你的孩子就是什么样的人。

扎心吧,再给你个打击。那位“说话耿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还记得吗,这位外交官的儿子在采访中坦言,自己身处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能享受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而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家里又好又厉害的。

再看看我们身边,那些能力出色、积极上进、家境殷实的朋友同事的孩子,多数都成绩不错。

国内如此,国外也不例个,父母的层次一样影响着孩子的起点。盖茨的书不会告诉你他母亲是IBM 董事,是她给儿子促成了第一单大生意。巴菲特的书只会告诉你他8岁就知道去参观纽交所,但不会告诉你他国会议员的父亲带他去的,是高盛的董事接待的。

其实,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古人几千年就告诉我们了,《后汉书·第五伦传》中说:“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论。”这句话后来变为一个成语:言传身教。

美国教育部研究了几万名孩子,证明这件事比逼他学习还重要! 第2张

- 03 -

古今中外,都是这个道理,家长才是决定孩子未来的最重要因素,害怕孩子输,我们自己就要先嬴。

在先天上,孩子的智商、情商、身体素质这些因素很大一部分源父母的基因,在孩子还在子宫的时候有一些东西就已经决定了。所以当孩子表现笨拙时,也不要再责怪人家,因为可能是我们的基因拖累了人家啊。

那么我们只能认命吗?当然不!还是有后天努力可以弥补的啊,但不是教育孩子努力,而是家长言传身教以身作责,让孩子能在耳濡目染之下获得好的习惯、性格与自我管理能力。

可以想像,一位手不释卷的家长,很容易做到监督孩子看书,因为他自己也要看书。而每天刷手机打麻将混日子、已经放弃了自我奋斗的人,想督促孩子努力时,怎么跟孩子描述“上进心”是圆的还是扁的呢?

以现在的教育制度,“父母教育程度”一般在孩子出生前就已经定格,也不要气馁,我们还可以在“社会经济地位”这一项上寻求突破了,为他积累更多的财富,帮他走得更远。

有研究表明,父辈通过能力获得的经济、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网络等等会一直影响孩子,影响他们在教育、就业、职场等竞争中的排序。家庭背景越好,其子女毕业时的工作落实率和起薪额越高。

正值毕业季,耳边总流传着一些八卦,某某进了知名公司,大家会心照不宣地提及他爹是另外一个企业的高管啊,进名企还不是一个招呼的事;

谁的导师给他写了推荐信去国外读博了,大家会假装想起好像他的妈妈是那位导师的师妹,推荐信也是说句话的事……然后鄙疑这些人拼爹拼妈,再用“寒门再难出贵子”“社会阶层固化”来安慰自己那颗受伤的玻璃心。

拼爹拼妈可耻吗?其实,再往前想想,可能在十几年二十几年前,大家的差别并不大,都是刚刚走出校门进入社会,曾经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因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有人努力向前,有人原地踏步,于是大家的距离开始慢慢地拉开。不用往远处看,看看大学的那些同学就有多少故事啊。

每个家长都想让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向上流动,逼孩子努力当然没有错,但在自我奋斗与逼孩子努力之间,如果我们自己都不作榜样去拼搏奋斗,有什么权利去要求孩子这么做呢?

如果人生真的有一条起跑线,那么每个孩子的起点就是父母的肩膀。但是起跑线上领先几步,并不能高枕无忧;任何时候松懈了,都有可能退步。作为父母,如果想帮助他在人生的马拉松里胜出,能做的就是执着地提升自己,做一位勤奋好学、不断成长的父母,既为孩子,也为自己。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