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亲子活动 > 孩子在公众场合吵闹,如何做才不是“熊家长”?

孩子在公众场合吵闹,如何做才不是“熊家长”?

来源:文贝宝宝谷    阅读: 1.3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可能很多人都在公共场合看到过大吵大闹的孩子,这时候家长的处理就非常重要了!接下来就一起看看怎么应对在公共场合吵闹的孩子。

原标题:导教经纪人:孩子在公众场合吵闹,如何做才不是“熊家长”?

当自家的孩子在公共场合乱喊叫,引得众人侧目时,你什么感觉?

愤怒、羞愧、害怕、焦虑、内疚、无助……怕被人说是“熊家长”,恨不得挖条地缝钻下去?

孩子在公众场合吵闹,如何做才不是“熊家长”?

其实在公众场合大声说话这个行为,不是绝对的不好的行为。

这个问题的核心点在于:

这个公众场合的规则要求是什么;

在公众场合所产生的行为,是否侵害了他人的权益,影响公共秩序。

想要孩子遵守公共场所的规则,需要具备三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并不是简单地只要父母提出要求孩子就能够做到的。

能力一:规则意识的建立

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

孩子规则意识的建立其实从一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

最初,规则意识体现为父母为孩子提供的稳定、持续的照顾,稳定、熟悉的生活环境,包括照顾孩子的人,给孩子使用的各种物品,这些都是在帮助孩子认识和适应这个环境,从中获得安全感。稳定、有序,有助于孩子认识世界。

2-4岁孩子处于秩序敏感期,这个阶段孩子通过对于秩序的要求来了解自己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自己,并获取安全感。

孩子对于外在秩序的要求体现在对场所、顺序、拥有物、习惯、约定这几个方面,在看到外面世界的秩序后,才了解外面的环境,随后才能了解到自身与外面环境的关系。

所以这个阶段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规则意识建立的时期。所以这个时期就非常需要父母帮助孩子建立起正确的行为习惯,并且形成规律,稳定下来。

4岁之后,只要跟孩子讲清楚规则,他能够明白,这是规则要求,同时是他能力范围内能够做到的,基本上他都会按照要求遵守的。

在这里面有一个需要父母特别关注的点就是:因为很多要求都是通过父母传达给孩子的,比如要刷牙,要洗手,要换衣服,要洗澡,不能打人、玩具不能抢等等,就容易变成孩子不是在遵守规则,而只是听从父母的权威和安排,这是不利于孩子规则意识的形成的。

孩子在公众场合吵闹,如何做才不是“熊家长”? 第2张

遵守规则还是只是听话,主要的区别在于:

1.是针对事件本身来判断对与错、是与非,还是仅凭父母的心情和意愿来决定。

比如“打人”这个行为,父母给孩子传递的是“打人”绝对是一种不好的行为?还是说父母心情好的时候就不理会孩子打人的现象,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严厉惩罚孩子的“打人”行为?

前者就是遵守规则,后者就是只是服从权威,听话。因为对“打人”这个行为没有恒定的判断,关键在于掌权者(父母)的情绪和意愿。

2.规则是否对所有人都有约束力。

比如有些家庭父母会制定一些家庭规则,但是这些规则要求全部只针对孩子,要求孩子做到这个那个,但是自己却可以不用遵守。

或者对父母自己没有规则要求,那么这就是换了个说法的要求孩子听话而已,而不是提高孩子的规则意识。

能力二:对公共场合的理解

这是一个直接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对于年纪比较小的孩子来说,他并不能够理解所有公众场合与家庭场合的区别,以及在不同场合对行为的不同要求。

所以,这要求父母帮助孩子,了解他所处的是一个怎样的公众场合,这个场合对人的行为有着怎样的要求,甚至如果不遵守会对他人造成怎样的影响。

能力三:需求的满足

孩子的行为违反了公众场合的规则要求,除了前两个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心理需求没法得到满足。

就拿餐厅吃饭的例子来说,大人通常会让孩子先把饭吃完,而吃饱饭后的孩子就闲下来了。孩子越小就越坐不住,需要有得玩儿,而餐厅里如果没有他可以做的事,他就会想办法找乐子,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孩子在公众场合吵闹,如何做才不是“熊家长”? 第3张

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关注到孩子的这些需求,想一些可以满足他需求,同时又不影响他人的方法。

有些时候孩子的行为确实对他人造成了影响,甚至被其他人呵斥,这个时候作为父母又该怎么办呢?

孩子在公众场合吵闹,如何做才不是“熊家长”? 第4张

首先,父母要担起这个责任,自己的孩子影响了别人,至少在态度上要让别人感受,作为成年人的责任意识和是非态度,错了就要承担。

其次,父母要保护孩子,当其他人表现出对孩子的不满时,父母肯定不能把孩子推出去:是孩子吵你的,你自己说他吧。

尤其是当对方已经非常愤怒,或者态度极不友善的时候,要把孩子保护起来,而不是让孩子直接去面对陌生人的“训斥”。

不宜直接在孩子面前与对方大打出手,恶语相向,这个对孩子的伤害是很大的,并且也是一个极不好的行为示范。

如果对方的行为确实非常恶劣,我们把孩子保护起来之后,可以直接告诉孩子,那个人他的行为是不正确的,但同时也要让孩子知道自己之前的行为不好的地方。

本内容、图片由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