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学前教案 > 孩子已经在哭了,这句话就还是别讲了吧

孩子已经在哭了,这句话就还是别讲了吧

来源:文贝宝宝谷    阅读: 3.31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小哥哥受了伤,哇哇地就哭了起来。他妈妈过来后就说,哭什么哭,不嫌丢人啊,弟弟在看着你呢!羞不羞!

这句话真有效,小哥哥应声止住了眼泪,一瘸一瘸地站起来,还一直盯着小叨,好像在确认小叨有没有笑他。

叨爸连忙跟小哥哥说,哇,哥哥好勇敢!这下他才破涕为笑。

回家的路上,叨爸问小叨,刚才那个哥哥是不是很勇敢啊?男子汉,就应该流血不流泪。

小叨却说,哥哥流血了,痛痛,小叨会哭。爸爸,小叨不可以哭吗?

叨爸跟我说,他被小叨的问题问倒了,孩子都摔成那样了,到底还要不要“流血不流泪”呢?

在我们的认识里,孩子哭了第一时间要哄,要阻止。

如果孩子身体上的不舒服,我们积极治疗,争取早日恢复健康。这个时候,孩子要是哭的话,我们都会抱着他们,安慰他们。

但是面对孩子心理上的不舒服,我们却希望他们可以把眼泪憋回去,不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伤心,仿佛在别人面前展露自己的真实感受,是一件十分羞耻的事情。

我记得,戴安娜王妃葬礼上,她的两个儿子哈里王子和威廉王子,因为全程没有流过一滴眼泪,被英国所有媒体盛赞。

我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简直是一脸懵圈。后来才知道,英国绅士的标准,就是不在公众场所流露情绪。因为这个“标准”,竟然让两个孩子,在母亲的葬礼上“不许流露情绪”。

现在想想,这简直就是酷刑。

孩子已经在哭了,这句话就还是别讲了吧

可是,现在我们很多父母就是这项“酷刑”的执行者:

孩子摔倒了,就说“不哭不哭”;孩子的玩具坏了,就说“不哭不哭”...孩子只要一哭,爸妈就会说“不哭不哭”。

一句简单粗暴的不哭不哭,说完了,孩子真的不哭了。可是这句“不哭不哭”,给孩子带来了什么呢?

可能给孩子带来的,不是坚强,而是种种问题。

(1)压抑了孩子的真实感受。

孩子哭的时候,我们没有引导孩子,正确对待自己的真实感受,反而让他们觉得,哭是犯错,痛是不对。这样只会让他们不懂应对自己的负面情绪。

(2)让孩子失去安全感。孩子发现,原来父母不能接受自己有负面情绪,内心会觉得害怕,失去安全感,变得退缩,不自信。

(3)孩子会在父母身上,学会这种简单粗暴的对待感情的方法,缺乏共情。长期压抑感情的孩子,他们没有办法感知到别人的情绪,将来很难融入人情社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情商低。

(4)当孩子的负面情绪积压,无法正常表达出来时,他们只能发泄在比自己弱小的个体上。

之前有一个传得沸沸扬扬虐待动物的案件。一个就职于四大的高材生,对室友心怀不满,却没有正确地交流表达,反而通过虐杀室友的猫,来宣泄自己的不满。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孩子哭泣时能够自我调节,从而变得坚强,而不是像那个虐猫的“高材生”一样,压抑情绪,结果变得脆弱不堪。

孩子哭泣时,一味压抑孩子的感受,最后,孩子只会以我们不想看到的方式,把长久以来积压的情绪发泄出来。

那么面对孩子哭泣,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我们要学会分辨孩子为什么哭,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说“不要哭”。

如果是生病了就看医生,肚子饿了就吃东西。

如果是伤心了,那么我们只需要轻轻抱住他们,告诉他们,妈妈明白你的感受,如果你想哭可以哭出来。或者帮助孩子做点什么,减轻他们内心的痛苦。

如果他只是无理取闹,就转移他的注意力,或者直接冷处理。

另外,可以在家里设立一个情绪角,让孩子可以在这个小角落,用他自己的方式,宣泄情绪。在情绪角放置一些画纸画笔、玩具或毛绒娃娃,当孩子伤心难过时,可以让他在里面画画,玩耍,或者只是哭。

孩子哭再常见不过了,很多妈妈,包括我,因为心疼孩子,一看见他们哭就忍不住说:“不哭不哭,宝宝不哭。”

可是,没有认真思考和分辨孩子为什么会哭,可能是给孩子做了一次又一次的不良示范。最后,孩子难以学会,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的感受。

孩子哭泣时,需要的不是一句“不哭不哭”,而是爸爸妈妈的理解和安慰。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