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宝护理 > 宝宝呵护 > 宝宝腹泻脱水昏厥,这些腹泻误区还敢再犯?

宝宝腹泻脱水昏厥,这些腹泻误区还敢再犯?

来源:文贝宝宝谷    阅读: 2.1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宝宝腹泻严重该怎么办?平时生活如何判断宝宝是否腹泻?还记得这个报道:一开始,孩子的家长认为是普通腹泻,没想到1岁宝宝竟然腹泻了220天,每天最多要腹泻三十几次,少则十几次。一个滑溜溜、粉嘟嘟、胖乎乎的宝宝,转眼虚脱成老头儿,中间还出现了腹泻脱水昏厥!

判若两人

那我们平时如何判断宝宝是否腹泻?

什么时候要及时就医?

发烧的腹泻和不发烧的腹泻,又怎样判断病情呢?

预防和治疗腹泻脱水的补液盐要注意什么吗?

今天一定要看清楚了!

宝宝腹泻怕致病原,但最怕误判!

? 容易腹泻的宝宝有哪些?

① 吃了脏东西或被细菌感染的宝宝。

② 被病毒感染的宝宝,如轮状病毒会导致腹泻。

③ 饮食不当的宝宝,如消化不良、乳糖不耐受的宝宝,大便中有原始食物颗粒,不伴发热,偶有呕吐。

这类宝宝多是非感染因素引起的腹泻,大便检查往往正常,调整饮食或改变环境即可纠正。

④ 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过敏性腹泻,在进食一定食物数小时至1-2天内出现,会有反复,与进食明显相关。

宝宝腹泻脱水昏厥,这些腹泻误区还敢再犯?

? 腹泻最怕误判

腹泻一般由多种因素引起,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但腹泻不只是便便稀!

①看性状:便便突然变得又稀又软。

②看频率:便便次数比平时多2-3倍。

注意:只有①+②同时出现,才可以说宝宝腹泻了!

也就是说,宝宝便便稀软,但次数和平时差不多,就不是腹泻;次数增多,但便便性状没有稀软,也不是腹泻!

在6个月至2岁婴幼儿中高发,一岁以内的宝宝多见。

发烧和不发烧的腹泻,就医症状有讲究!

发热在先,并且有呕吐症状的腹泻,多为病毒、细菌等感染性腹泻。

发热呕吐后,第一次排便未必是腹泻,但紧接着就会出现腹泻。

? 发烧的腹泻

①需及时就医的症状:

体温高,上吐下泻,精神状态不佳等。

这种情况下,如果孩子有脱水症状,要及时去医院,即使半夜也要去。

②不需及时就医的症状:

体温高,上吐下泻,大便稍带血,但不脱水、精神状态好。

这种情况下,如果在深夜,可先退热、防脱水,到第二天清晨去医院。

? 不发烧的腹泻

① 需及时就医的症状:

腹泻次数明显增多,同时大便几乎呈水状、眼睛塌陷,嘴唇发干,脱水并且4小时内无尿,大便明显带血。

去医院时,还要带上有血的大便。

② 不需及时就医的症状:

腹泻次数逐渐增多,呈水状,大便带少量血,但孩子能喝水,并且有尿。

③ 可在家观察的症状:

大便次数增多,便便性状有点稀,或都是稀的,但要在家防脱水。

无论哪种腹泻,都要懂脱水的早期表现!

① 连续4个小时没有排尿。

② 口腔黏膜比较干燥。

③ 哭的时候没有眼泪,尿量少等。

这些都是脱水症状。

如果孩子不吐,可以喂口服补液盐,或临时喂糖盐水(1升水加3克食盐和18克糖)。

如果呕吐严重,不能进食,必须去医院输液,否则有可能使病情加重。

腹泻脱水,后果严重,能防吗?

分不同情况,少量多次补液或补液盐!

? 无脱水症状

从腹泻开始,宝宝就需要口服足够液体以预防脱水。建议在每次稀便后给予补充一定量的液体。

2岁以下宝宝给予50-100ml,2岁以上宝宝100-200ml,少量多次喂,直到腹泻停止。

如果宝宝呕吐后,暂停10分钟后再喂,且要喂得慢些。

不必禁食。母乳喂养的可以继续母乳喂养,其他喂养方法的可吃一些稀软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稀饭。

? 出现轻度脱水症状

口服补液盐,50ml/kg。

口服补液盐4小时后,如果脱水症状没有好转,尿量少,腹泻次数多,或严重频繁呕吐,则为重度脱水。

? 已是重度脱水

需静脉补液。

无严重频繁呕吐的宝宝,同时口服低渗补液盐100ml/kg,直到尿量明显增多。这时停止静脉补液,继续服用口服补液盐到治愈腹泻。

国内市场目前只有2款成人和婴幼儿共用的口服补盐液:口服补盐液Ⅱ和口服补盐液Ⅲ。

PS:在一般药店不太容易买到,得去医院开才行。

口服补盐液Ⅲ可以按照说明指示使用,口服补盐液Ⅱ给儿童使用时常规需要稀释1.5倍。

合理的药物治疗。

①急性水样便腹泻多为病毒或产毒性细菌感染,不需要用抗生素,可选择微生态制剂和肠黏膜保护剂,补锌治疗。

锌可以缓解5岁以下宝宝腹泻并缩短病程。

腹泻时,0-6个月宝宝每天10毫克锌;6个月以上宝宝每天20毫克锌,可以补充10-14天。

②如果是细菌感染,根据大便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

此外,除了腹泻,大宝宝会说腹痛。

宝宝肚子疼可能是由体质原因引起的:

①宝宝体弱。

②对某种事物过敏导致腹痛。

③缺钙性肚子疼,只要给宝宝补充足够的钙质就没事了。

宝宝呵护
生活护理
急救措施
体检免疫
母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