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3岁 > 幼儿教育 > 孩子为什么还不懂事

孩子为什么还不懂事

来源:文贝宝宝谷    阅读: 1.3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大宝今年5岁半了上大班,妹妹10个月。他2岁前都是姥姥带,后来回到爸爸妈妈身边。妹妹出生后妈妈一个人带不了,爸爸妈妈就又让他去姥姥家附近上幼儿园,由姥姥姥爷、爷爷奶奶轮流管。很多家长疑惑,孩子为什么还不懂事?

这次带他出去旅游,回程路上姥姥给他买了一大瓶水,但觉得带的东西太多太沉了,因此姥爷把水喝了一些,大宝知道后就不干了,我们许诺给他再买一瓶、回去后买很多等等补救办法,但他就是不听,然后不停地哭嚎着拍打姥爷。这孩子为什么不听劝,这么拧呢?(来自一位着急地姥姥)

从姥姥的描述中可以获知,和其他同龄的小朋友相比,已经上了大班的大宝,在情绪缓解和听从成人建议方面存有一定的差异。

按照儿童普遍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大部分五岁的孩子,由于具备了良好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也有了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普遍能够身心愉悦,具有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

从时间上来看,都能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即使有不高兴的时候,也能够较快的得到缓解,并不会像案例中的大宝一样,长时间哭闹不止;

从调控上来看,随着年龄增大,孩子们越来能越自己分析出不高兴的原因,知晓缘故以后,孩子往往会努力,用各种方法调控自己的情绪;

从社交上来看,从3岁小班开始,小朋友就会了解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感受到来自父母和家人的家庭温暖,也会懂得爱父母,信赖和亲近长辈,正如“亲其师而信其道,孩子们在心情不好时,会特别愿意把自己的坏情绪告诉亲近的人,从而求得安慰,也会听从长辈的建议和要求,尝试调整自己的状态,跟家人建立亲密的共处关系,依恋亲人。

反观中的五岁的大宝的表现:不停地哭嚎、不听从家人的建议、不接受姥姥姥爷的安抚承诺,而是任由自己情绪发泄。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都会有不好的情绪,都会发脾气,但是关键在于“适度”,不能歇斯底里,更不可以像大宝那样,用一种过激地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去拍打姥爷。

孩子为什么还不懂事

原因分析

当一个孩子的身心发展状态明显偏离应有的水平时,我们就要开始特别关注他们的自身发展和成长环境。虽然大宝的行为令人困惑,甚至气恼,但是作为教养人,我们必须要理性的提醒自己两点:一是大宝自身的感受一定会更加痛苦更加糟糕,孩子需要我们的帮助,帮助他们从情绪困境中走出来;二是孩子有现在的行为表现,家长一定是有责任的。确实有一些孩子的情绪有生理发育问题,但是大部分孩子的情绪问题跟家庭养育方式的相关性更大。家长不能奢望孩子会开心顺利地长大,他们总会遇到各类问题,而身为父母的价值和意义,也往往体现在孩子遇到成长问题时,我们能够积极面对时的勇气和智慧上。

根据姥姥的详述,基本可以排除孩子生理发展的特殊性,我们可以把问题原因聚焦在孩子的成长环境方面。孩子这五年半的生活经历有三次切换,两岁前,由姥姥带养,之后回到父母身边大约两年多,由于妹妹的出生,大宝再次回到姥姥姥爷身边。试想一个成人,在五年多的时间里,搬家或是更换工作三次,恐怕也很容易感受到那种不安全和颠簸流离之感,更何况于一个小孩子。

诚然,也许有的孩子确实对这些事情丝毫不敏感,只有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有人陪伴就可以,但是绝大多数的孩子还是更依恋自己的父母,更渴望在固定温馨的环境里生活,尤其是孩子上了幼儿园以后,每天看到别人的爸爸妈妈来接送,无疑都是一种深刻地刺激。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直系亲属关系,绝不会被隔辈的亲缘关系能够轻而易举取代,所以,大宝在父母和姥姥家的切换,极有可能就是大宝这么拧的一个最底层最深处的根本性原因。

即使大宝心有不悦,他还是存有一定的理性,这也说明孩子的身心发展还是在正常轨道上,目前只是有所偏离而已。譬如,姥姥补充说,自己比较严厉,所以孩子几乎都不会打姥姥,而是选择“欺负”姥爷,在姥爷身上出气。相对来说,孩子在姥姥面前,情绪有所控制,在姥爷这里便会肆意表达。

尽管发泄和疏解情绪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就像我们常说的大禹治水,疏解比堵塞更能长久真正的解决问题。但是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基于自身的调控能力,对他们有适当的要求益处会更多,即要让孩子有意识地克制自己,积极管理自己的坏情绪,不能任由自己被坏情绪控制,这在孩子的成长中很有必要,发脾气可以而且完全允许,但是不管在时间上还是程度上都要适可而止,因为长期高频次经历坏情绪,就真的会让我们的大脑在生理上发生质变,到了那个时候,再想调整情绪就会非常困难,极有可能需要药物支持。但需要注意,对孩子有要求并不是“堵”孩子的发泄,而是让孩子发挥主动性,不做情绪的“奴隶”。

教养建议

小孩子的情绪情感方面,属于易感人群,很容易受到环境氛围的影响,也很容易习得良好有效的调控方式,所以针对案例中大宝的问题行为,建议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加以改善:

首先,大力增强父母与孩子情感之间的亲子联结。有些现实环境确实是“死”的,是难以改变的,但是人永远是活的。当今很多一线城市中,年轻的父母迫于工作、房子、人手等客观原因,不能跟孩子在一起生活,也有很多家庭跟案例中大家家里一样,无法让两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家庭里。从物质条件到人手分配上,这可能是一个理性的不错的选择,但是从孩子的身心成长和内心感受来说,这确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安排。

无论祖辈多么精于教养孩子,父母永远都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抚养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而家庭教育的时代性也同样不可忽视。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理念,都带有时代的烙印,而家庭教育是最能体现价值观念和社会适应的智力活动。孩子终究适合跟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接受父母亲自的教育和指导。如果可以,建议让大宝回到父母身边,白天的时间里,姥姥姥爷在父母家里帮忙照顾一下孩子,到了晚上,妈妈自己多承担一些,让爸爸也积极参与进来,夫妻两个在晚上的时间里共同养育孩子,经营家庭。二宝年龄小,大宝处于特殊时期,这可能是家里最艰难的阶段,父母负担最重的时候,以后日子会越来越好。

如果还是存有特殊的困难,两个孩子还是不能住在一个家里,那么建议父母要制定好跟大宝的亲子时间安排。一周当中,去看望孩子,跟孩子游戏陪伴,到了周末,一定要让孩子回家跟父母在一起,长时间接触不到父母的孩子,会很容易积累和引发情绪上的愤怒,造成孩子出现过激行为,负性情绪出现的频率偏高。除了固定时段真实陪伴,也要想尽各种办法,让孩子感觉的父母的爱就在身边,比如录制视频音频故事发给姥姥姥爷,放给大宝看,带着大宝一起选购玩具,跟孩子视频通话等,让孩子感觉到跟父母只是在时空上暂时的分离,在情感上依然有亲密长远的联结。孩子虽然没有住在自己家里,但是环境布置,比如家庭照片等都要有所考虑,让孩子感觉到姥姥家里充满父母的味道,到处都是他们的影子。小孩子更多的是从具体的实物和情境中感受爱,而不是虚幻抽象的语言表达里。

大的环境改变对孩子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就如同一个在寒风里瑟瑟发抖的孩子,一旦进入温暖的房间里,便不再会感觉到寒冷,瑟瑟发抖的行为举止也会随之自然消失。

其次,建议父母和祖辈一起帮助孩子提升情绪调控能力。作为第一当事人,虽然年龄小,但是也不能忽视他们自我发展、自我治愈和自我调控的能力。两个不同的孩子,处于同样的生活安排里,可能也会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和应对方式。面对环境的改变,那些表现出不适应的孩子,就是在提示我们,他们在社会适应方面可能存有问题,需要帮助。

案例中大宝适应能力的提升可以从尊重孩子、情绪诊断、做事底线三个角度加以关注。生活事件当中,多尊重孩子征求孩子的建议,比如大宝想留着水,老人拎不动,可以建议想要留水就自己拎着,而不是在不告知的情况下把水喝掉,自行安排。有时孩子愤怒地并不仅仅是一瓶水本身,而是别人剥夺了自己对这瓶水的处理决策权。

与其承诺再为孩子买新的水,不如询问孩子的想法,停止哭闹,用心来想一想到底想要大人怎么做。帮助孩子认清现实,进行诊断,识别自己的坏情绪从哪里,改到哪里去,水已经没有了,你想想现在想要怎样的补偿,不要纠结于“打翻的牛奶”,可以扶着孩子的肩膀,让孩子认清状况,对孩子的伤心和愤怒表示理解,但要同时告诉,哭闹解决不了问题,哭一下发泄一下就好了,重要的是想想可以怎么办。此时否定和不屑孩子的情绪,更容易激怒孩子,让孩子感到委屈。

尽管孩子也很痛苦,情绪糟糕,但也要严肃告诉孩子,大人接受他的不高兴,包容他的坏脾气,但是接受和包容是有底线的,任何发泄都不能触碰行为红线,自己不开心,就动手拍打姥爷,无论是姥爷还是姥姥,还是大宝的父母,都要第一时间制止,亮出黄牌,给予警告,尤其是妈妈要告诉孩子,“绝对不可以动手打我的爸爸!”大人接受孩子的语言表达,但不能接受孩子对家人实施武力,就像我们接受孩子表达不同意见,但不能接受孩子的顶嘴一样,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界限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