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9岁的儿子开始叛逆,家长应该怎么引导孩子?

9岁的儿子开始叛逆,家长应该怎么引导孩子?

来源:文贝宝宝谷    阅读: 8.78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曾经那个性格开朗,整天乐呵呵的孩子不知道哪儿去了。如今的孩子却像一只刺猬,让家人头疼。当家长面对叛逆期中的孩子,应该怎么引导呢?

01 儿子忽然变成了小刺猬

我那曾经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9岁儿子,开始叛逆了!

大约从几个月前开始,他就越来越不听话,要他干个啥都不耐烦,看这里那里都不顺眼,你说啥他都要找个茬,总之凡事都跟你对着干。

随手举个例子。

晚上上床睡觉,不是他从出生6个月就开始遵循的作息规律吗?最近连这个也得费老大劲儿。

我:你累了,去休息吧。

儿子:我不累,不去休息。

我:你睡觉时间到了,需要去卧室。

儿子:你无权强迫我睡觉。

我:睡觉时间,意思是要躺床上睡觉。

儿子:我躺床上可以,但你不可能强迫我睡着。

我: ......

你说他躺到床上一般不到20分钟就呼呼大睡了,还唱前面这一大段分分钟要把人气死的反调干啥?!

只能说,他就是想让你不爽!

每次家里人一起出门,几乎都要生一场气。

上车没几分钟,儿子就开始找茬,爸爸不说话是错,说话也是错。爸爸当然生气,父子俩吃了枪药一样,一声比一声高。我劝解不成,只好捂住耳朵喊:“请你们停止好不好?我耳朵疼!”

有时候起作用,有时候也没人甩我这那一套。

最让人冒火的是:根本就没什么好辩论的事儿,你要是跟他辩,你就越来越生气,话赶话说重了,他开始哭闹,反而叫人觉得又气又恼又失败!

尽管我干幼教几年,发火的阙值提高,但有几次我也忍不住发脾气,跟老公一起严肃地批评儿子。

儿子道歉,好了两三天,然后又故伎重演。

02 我竟然无计可施

我耐心劝解儿子很多次,也不能说不起作用:跟他共情,他会平静下来,然后跟他讲理,他就又开启争辩模式。

有一次共情说理了很久,儿子伤心崩溃地说:妈妈,我也知道我态度不好,但我就是管不住自己!

难道真的像某些理论所说,现在的孩子青春期提前,9岁10岁就开始不由自主地叛逆了吗?

既然儿子跟我们对着干,是儿子自己也没有办法控制的事情,那么用给他施加压力的方法去干预,显然行不通。

那就试试改变我们对待儿子的态度吧。

首先从老公身上下手。我跟老公讲道理,说孩子还小,我们需要多理解孩子,能不能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孩子?

老公说:你说的道理我懂,但是你是不是对待儿子太温柔了, 所以儿子态度那么恶劣都没事人一样?

我知道老公的意思是什么。我们长大的过程中,家长偶尔会用打骂、惩罚来驯服我们。所以,尽管我们知道要尊重孩子,但遇到孩子的态度行为几乎可以用“欠揍”来形容时,过去习得的那种教子方式,就开始挑逗我们。

但是,打骂孩子、嘲讽孩子、惩罚孩子,都不在我考虑的范围内,道理都知道,不再多说。

我查书,上网求助,了解到9岁开始叛逆是很普遍的事情,有人还说9岁是人生第二个叛逆期(2-3岁,7-9岁,青春期),

原因是,孩子学了很多知识,在小学升为中年级或高年级(senior),觉得自己有了一定资本,有强烈的独立愿望,不愿意被当作小孩对待,不愿意事事听从父母,说话做事不由地跟父母唱反调。

但是网上的建议对我又有些不够对症。

比方说父母要多重视孩子兴趣,不要紧盯着学业,要给孩子适当的决定权,尊重孩子等等。

这些都是我已经在做的事情。

9岁的儿子开始叛逆,家长应该怎么引导孩子?

我不久前还开了家庭会议。

会上,我们开诚布公讨论了这件事,每个人都说说自己可以做的方面。

老公说,自己需要更放松一些,如果告诉孩子去做什么事,要用礼貌语言。

我说,我也需要放松,需要信任儿子,如果孩子累了,建议孩子去休息,自己累了,就一个人呆着充电。

儿子说,当他感觉累了,感觉烦恼、想生气的时候,就去休息,做一些安静活动,接受爸爸妈妈的建议,等等。

每个人都很有诚意,都发挥了主动性。

会议纪要贴在了墙上,感觉从此一切都会好了。

然而第二天父子俩又有了一次对战。

我很难过,每次家里人一起活动,都隐隐担心儿子随时会找茬生气,然后父子吵架,两败俱伤。

我在心里抱怨老公没有耐心,只会给向儿子开火,没有别人的爸爸那么睿智、分分钟搞定孩子(老公如果知道一定疾呼冤枉!)

我抱怨自己没有对付9岁孩子的经验,女儿9岁的时候跟奶奶生活,我错过了练手的机会。

总之,育儿路上第一次,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是幼儿教师,连出名的不听话的小孩,我都能帮助他回复天使本色,对自己的儿子,我却束手无策!

03 最朴素的方法,往往最有用

尽管束手无策,我还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谁让我是妈妈,我是幼儿教师呢?

我相信一句话:孩子的任何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

是的,叛逆期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的影响,但是帮助孩子顺利渡过这个非常时期,又是父母的责任。

绕了好多个弯以后,我回到了幼教工作中最基本、最笨、也常常最有效的工作方法:观察孩子。

在幼儿园,当孩子有了什么问题,现成的经验没有效果时,我们往往采用最朴素的观察法:不设预判、尽量客观地观察孩子,找到症结和切入点。

自己观察自己未免主观,所以我着重观察了儿子和老公几次吵架的始末。

举一个例子:

这天孩子跟假期托儿管去海军博物馆玩了半天,下午4点我接了他回家,躺在地毯上聊天。

老公下班回来,进了客厅对儿子说:“请你去洗脚,我一进门就闻到你的脚臭味儿。”

儿子立马燃爆:“我不需要洗脚,你不能逼我去!”

爸爸:“你需要去。你的鞋子不透气,穿了一天味道很大。请快点去洗。”

儿子:“我自己闻不到,我就不去。你干嘛不去洗脚?”

爸爸:“我一进门就脱了袜子扔到洗衣机里。我的袜子是透气的。你的鞋子真的 不透气。快去洗。”

“就不去,就不去!”儿子发飙,又哭又叫。

短短一两分钟,家里就刀光剑影,鬼哭狼嚎。

我示意老公去收拾自己,拍着儿子的背跟他共情,等他平静一点又给他选择去洗脚、还是去冲个凉,他最后自己去洗了脚。

(十几分钟后,老公过来询问了儿子海军博物馆的事情,两个人和好如初。)

对观察进行分析:

老公方面:进门就责难儿子,明显是带着情绪回家了。身体上的疲累,让他失去耐心。

儿子方面:出去玩了大半天有点累,爸爸回家直接指责和命令。虽然用了请,但是传递的信息是指责,是负面的。

其他几个观察的例子跟这个都有点类似。有时候儿子先别扭,有时候老公先指责,总之父子俩都有情绪,互动约等于互掐。

从观察分析,我联想几个月以来老公工作单位和家里的事情,感觉父子俩都有情可原。

老公方面:身体劳累、压力大。

去年9月买了个老房子,老公DIY热情高涨,主张自己装修。他又是个讲究人,各个方面都高标准,一丝不苟。几个月以来,好多个周末,所有的长假,都跑去收拾,等于一直没有好好休息。

去中国3个星期,说是假期,但每天都安排得满满的,后来又得了重感冒,身体也没有得到休整。

工作上,新年前后,老公的单位有一些人事变动,各种原因吧,假期后上班,发现整个奥克兰只有老公一个人(原来有三四个),老板还各种新的一年新要求新任务地要求。

每年年初,老公都会做出一年的工作计划,详细到每周每天做什么。今年他也做了计划,但是每天计划外的突发事情,都要占去大半工作时间。这种不知道何时结束的忙乱状态,时时影响到老公的情绪。所以他才会带着情绪回家,只注意到负面的东西,跟儿子互飙。

儿子方面:生活节奏被打乱,身心疲劳

假期本来就打破了儿子的生活节奏,又加上回国和装修房屋,让他没有了在原来生活规律里面的安定感和条理感。

一直在他生活节奏里的姐姐还在中国没回来,儿子想她,生活和心理也受到影响。

无论是跟着爸妈一起收拾房子,还是去假期托管中心,儿子都会一天忙到晚,玩也很累人的啊,不比上学轻松。

这些都影响、干扰了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觉恼火。

很明显,父子俩都需要帮助。

他们都很爱对方,但是累的时候,压力大的时候,情绪不好的时候,极短的话往往不假思索地突突冒出,伤害对方也损了自己。

负面的互动多了,成了习惯,对方的缺点也被成倍地扩大。

孩子是父母的晴雨表,这话反过来说也很有道理。我家这父子俩的情绪就是互相影响的。

我能给予的帮助,应该是提醒他们彼此是最亲爱的人,尽量让父子俩生活放松一些,当然也包括我。

准备晚饭的时候,我切两盘水果,让儿子写了爱心纸条,给爸爸送去一盘;我写个爱心纸条,给儿子送一盘。

老公接了几个工作电话,有点烦闷,我把儿子带去公园,给老公个人空间和休息时间。

儿子挑衅的时候,示意老公不必执着于儿子说的每句话,不必非要辩出个对错高下。

让生活放慢,经常找时间一家三口去散步,公园走走,海边逛逛,儿子撒欢儿一样开心,我跟老公随意闲聊。

这两周,家里的气氛已经感觉到一些变化。父子俩有时还是会互怼,但次数明显减少。

老公对儿子耐心的时候多了,儿子耍脾气的时候少了。

在一起开心的时候多了,看到的彼此的缺点就小了,少了。

04 最好的育儿方法,是量身定制

这件事,让我想到了《遥远的救世主》里丁元英的一句话:有道无术,术尚可求。

这话丁本来不是用在幼教育儿方面的,但我用在这里也很符合。

道,在这里就是幼教、育儿上最基本的道理:了解孩子、懂得孩子,然后才能寻找、运用适合孩子的方法。

我去网上查询“9岁的孩子叛逆怎么办?” 其实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寻找的是“术”。

相信很多父母用过这种方法,育儿上一有问题就求助百度和知乎, 咨询过来人或者专家。

父母的心情我完全理解,我一着急不是也这样做吗?

这种方法也会取得一些成效,只是治标不治本,摁下葫芦浮起瓢,以后还是会遇到更多的问题。

求术,不如求“道”。这个道,就是育儿、幼教的一些原则、道理。

尊重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了解孩子,从孩子本身的个性、兴趣、特点出发去教养孩子。

遇到什么问题,不如问问“道”:我们是不是了解孩子?从观察孩子和孩子跟相关人员的互动出发,去寻找着手点。

就我这篇文章记录的例子来说,四处求“术”而不得,最后回归“道”,才找到突破口。

儿子是不是真的处在“第二个叛逆期”呢?

也许是吧,但是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家庭,情况不同,对待叛逆的孩子,也要从孩子自身出发,量身定制。

我知道,以后的育儿路上,还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可能我还有束手无策的时候。但经过这次历练,明白从孩子本身出发的道理,我想下次我会比这次处理得更好。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