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我们知道多少童年的秘密?| 了解六项心理学实验,学习如何对待儿童

我们知道多少童年的秘密?| 了解六项心理学实验,学习如何对待儿童

来源:文贝宝宝谷    阅读: 1.36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国庆期间看了一部名为《死亡实验》的电影,有点儿震撼,两位奥斯卡影帝领衔被科学家人为设定的“狱卒”和“囚犯”小组,斗勇斗狠。

国庆期间看了一部名为《死亡实验》的电影,有点儿震撼,两位奥斯卡影帝领衔被科学家人为设定的“狱卒”和“囚犯”小组,斗勇斗狠。

两队人马本来都是平凡人,但是被“分配”了身份后,彼此间竟然不能和谐相处——拥有绝对权力的实验指导者指定了好人与坏人的界限:

我们知道多少童年的秘密?| 了解六项心理学实验,学习如何对待儿童

这是电影:好人坏人是“分”出来的

囚犯“坏人”是社会的败类、是人渣、不配被当作人来看待, 他们的名字不仅被剥夺,由数字取而代之,而且对待他们可以像动物一样被铁链束缚。相反,狱卒“好人”则被授予了武器和权力。
“一旦你穿上制服,就好像开始扮演一个角色,你不再是你自己,你的所作所为要与这身制服所代表的职责相匹配。
我们知道多少童年的秘密?| 了解六项心理学实验,学习如何对待儿童 第2张

这样的故事也只有人能编出来---不,是根据真实存在的一个实验编出来的。

我们知道多少童年的秘密?| 了解六项心理学实验,学习如何对待儿童 第3张

这是电影

这个实验叫做“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现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进行的一项关于人类对囚禁的反应以及囚禁对监狱中的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充当看守和囚犯的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志愿者。
我们知道多少童年的秘密?| 了解六项心理学实验,学习如何对待儿童 第4张

这是实验

囚犯和看守很快适应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过了预设的界限,通向危险和造成心理伤害的情形。

我们知道多少童年的秘密?| 了解六项心理学实验,学习如何对待儿童 第5张

这是电影

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评价为显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倾向,而许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创伤,有2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实验。
最后,津巴多因为这个课题中日益泛滥的反社会行为受到警告,提前终止了整个实验。

我们知道多少童年的秘密?| 了解六项心理学实验,学习如何对待儿童 第6张

这是斯坦福

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们会从中有所体会。
心理学必须通过实验验证假设,特别对于儿童而言,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发展儿童,为教育提供指导。
最近,一慢先生就在阅读相关专著,整理了六个与儿童发展有关的心理实验,家长们,还有老师们可以通过了解这些实验,选择合适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1迟延满足能奏效吗---棉花糖实验

针对儿童的实验总是有个儿童的别名,什么棉花糖啊,不倒翁啊,可是实验过程却不那么甜美。

选择延后满足能预示未来的成功吗?这是斯坦福大学----又是斯坦福!毕竟是美国大学心理学排名第一的学校!婴幼儿研究中心也堪称全球第一!-----的沃尔特·米歇尔在他1972年的棉花糖测试中尝试回答的问题。
我们知道多少童年的秘密?| 了解六项心理学实验,学习如何对待儿童 第7张

实验中,四到六岁的孩子们被领到了一个房间里,他们面前的桌上有一块棉花糖。在让孩子们独处前,实验人员告诉他们,如果15分钟后这块糖还在桌上,那么他们就能额外获得一块糖。
实验人员记录了每个孩子的忍耐时间,并且尝试寻找这项数据是否与孩子们成人后的成功有关联。
我们知道多少童年的秘密?| 了解六项心理学实验,学习如何对待儿童 第8张

在600个孩子中,少数选择立刻吃掉糖果,但也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忍过了15分钟,获得了第二块糖果。在后来的跟踪调查中,米歇尔发现那些能延后满足的孩子拥有更强的能力,并在SAT考试中获得了比同龄人更高的分数,证明这项品质很有可能会伴随人的一生。
这个实验用于分析孩子承受延迟满足的能力,所谓的延迟满足,就是能够等待自己需要的东西的到来,而不是想到什么就要什么,这是一个很通俗的解释。
这个实验后来一直继续了下去,那些在他们几岁时就能等待吃两颗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仍能等待,而不急于求成;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了一颗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容易有固执、优柔寡断和压抑等个性表现。
当这些孩子长到上中学时,就会表现出某些明显的差异。对这些孩子的父母及教师的一次调查表明,那些在4岁时能以坚忍换得第二颗糖的孩子常成为适应性较强,冒险精神较强,比较受人喜欢,比较自信,比较独立的少年;而那些在早年已经不起软糖诱惑的孩子则更可能成为孤僻、易受挫、固执的少年,他们往往屈从于压力并逃避挑战。对这些孩子分两级进行学术能力倾向测试的结果表明,那些在棉花糖实验中坚持时间较长的孩子的平均得分高达210分。
研究人员在十几年以后再考察当年那些孩子现在的表现,研究发现,那些能够为获得更多的棉花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他们的学习成绩要相对好一些。在后来的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发现有耐心的孩子在事业上的表现也较为出色。
2恐惧是如何形成的---小阿尔伯特实验
我们夫妻看恐怖的实验电影之前,孩子们看的是美剧《幸运的查理》,看到了第二季第19集了,其中PJ列出了许多恐惧的事情,他的精灵古怪的弟弟要帮助他克服恐惧,采用的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方法。
其实,心理学对恐惧的成因和克服做过不少实验,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小阿尔伯特实验”。
我们知道多少童年的秘密?| 了解六项心理学实验,学习如何对待儿童 第9张

而小阿尔伯特就没有这么好运了——
1920年,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华生及其助手进行了心理学史上著名的一次实验。该实验揭示了在一个婴儿身上是如何形成对恐惧的条件反应的。
我们知道多少童年的秘密?| 了解六项心理学实验,学习如何对待儿童 第10张

实验对象是一个叫阿尔伯特的小男孩,当他还只有9个月大的时候,研究者把一只白色的老鼠放在他身边,起初他一点都不害怕;可是,当用一把锤子在他脑后敲响一根钢轨,发出一声巨响时,他猛地一打颤,躲闪着要离开,表现出害怕的神态。给他两个月的时间使这次经历淡忘,然后,研究者又开始实验。当一只白鼠放在阿尔伯特的面前,他好像看到了一个特别新奇有趣的玩具,伸出手去抓它;就在孩子的手在碰到白鼠时,他的脑后又响起了钢轨敲响的声音,他就猛地一跳,向前扑倒,把脸埋在床垫里面。第二次试的时候,阿尔伯特又想用手去抓,当他快要抓住的时候,钢轨又在身后响起。这时,阿尔伯特跳起来,向前扑倒,开始啜泣。
此后,又进行了几次这样的试验,把老鼠放在阿尔伯特身边,钢轨在他脑后震响,阿尔伯特对老鼠形成了完全的恐惧条件反应,华生后来在实验报告中写道:
“老鼠一出现,婴儿就开始哭。他几乎立即向左侧猛地一转身,倒塌在左侧,作四肢撑起身体快速地爬动,在他到达试验台的边缘前,用了相当大的劲才抱住他。”
更进一步的实验显示,阿尔伯特对其它毛乎乎的东西也产生了恐惧:兔子、狗、皮大衣、绒毛玩具娃娃,还有华生装圣诞老人戴的面罩。
停止一个多月以后,又对阿尔伯特进行试验,正如研究者所预测的,他哭了起来,对老鼠和一切展现在他面前的毛乎乎的刺激都感到害怕,这时候,并没有任何钢轨敲击的声音。
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华生认为,狗可以通过训练建立条件反射,人也有类似的情况。如果我们经常给人的某中行为施以正强化(奖励),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巩固下来;如果不给强化或给以负强化(惩罚),那么该行为就会减弱或不再出现。因此,强化很重要。华生认为,我们只要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再根据条件反射原理加以强化,使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起牢固的关系,那么就可以预测、控制和改变人的行为。
这个实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见。比如,孩子对辣味的反感没有那么强烈,要是成人在孩子未进行品尝前就给孩子一个太辣了难受的语气、表情和神情,幼儿会加深对辣味的反感。
3榜样示范在心理学上的验证---波波玩偶实验
我经常在讲座中宣称,在各种家庭教育方法中,榜样示范和亲子共读是至为重要的两种,特别是前者(某种程度上包括后者---父母读书,家里有书,孩子喜欢阅读的比例高)影响孩子一生。
当然,这个榜样也来自社会。

这也有实验可以证明---波波玩偶实验,也有成为不倒翁实验的,盖因那个与儿童体形接近的、长得像俄罗斯套娃的充气玩具是个不倒翁玩偶。

我们知道多少童年的秘密?| 了解六项心理学实验,学习如何对待儿童 第11张

波波玩偶实验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班杜拉于1961年进行的关于攻击性暴力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实验。他在1963年和1965年又对此专题继续进行深入研究。

波波玩偶实验对于班杜拉研究观察学习、创建其社会学习理论起了关键作用。

我们知道多少童年的秘密?| 了解六项心理学实验,学习如何对待儿童 第12张

在实验中,班杜拉选用儿童作为实验对象,因为通常儿童很少有社会条件反射。班杜拉试图使儿童分别受到成人榜样的攻击性行为与非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然后将这些儿童置于没有成人榜样的新环境中,以观察他们是否模仿了成人榜样的攻击性行为与非攻击性行为。
班杜拉让斯坦福大学幼儿园年龄介于3-6岁之间的36名男孩和36名女孩观看一位成人榜样殴打一个波波玩偶。控制组、第一实验组和第二实验组各包括24名儿童,分别观看攻击性行为,以及观看非攻击性行为。第一实验组和第二实验组再按性别再次分组。然后再分别观看同性榜样和异性榜样。
每个儿童都被分别带到一间房间里,其中一个角落包含小玩具和图片,另一个角落包含波波玩偶和一些工具。儿童首先待在一个角落独自玩小玩具或图片。10分钟后,他们将进入三种不同的实验情境:
实验组一24名儿童观看一位成人男性或女性(6男6女随机分配给12名儿童)楷模对“波波玩偶”实行暴力行为。具体包括:用锤子敲,以及把玩偶抛到空中,嘴里发出“砰、嘣”的声音。实验组二24名儿童观看一位成人男性或女性(6男6女随机分配给12名儿童)楷模安静地摆弄玩具,完全忽视波波玩偶。对照组24名儿童在房间中时,成人楷模完全不出现。实验的结果
观看暴力行为的实验组一中的儿童模仿性暴力行为的水平远远高于观看非暴力行为的实验组二以及对照组。
男孩比女孩更愿意模仿同性别的楷模,女孩模仿女性楷模的证据不明显。
男孩模仿肢体暴力的行为多于女孩,而男孩和女孩模仿语言暴力的程度差别不明显。
楷模为男性时,女孩在模仿阶段会表现出更多肢体暴力;楷模为女性时,女孩在模仿阶段则表现出较多语言暴力。是不是值得我们思考自己的行为对儿童的影响了吧?4丑小鸭变天鹅----罗森塔尔实验

罗森塔尔实验也有个很儿童的别名----"丑小鸭实验"。

我们知道多少童年的秘密?| 了解六项心理学实验,学习如何对待儿童 第13张

罗森塔尔实验是心理学历史上有关期望和信心对人的影响最著名的实验。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通过实验,研究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他在实验中发现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教育观念,而且对人们的其他社会性行为都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脑补一下——

皮格马利翁

我们知道多少童年的秘密?| 了解六项心理学实验,学习如何对待儿童 第14张

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古代塞浦路斯的一位善于雕刻的国王。他精心雕塑了一座少女像,美丽动人,皮格马利翁真心地爱上了她。结果,奇迹发生了,塑像被皮格马利翁的真心所打动,少女“复活”了。后来竟使这座雕像活了起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 Rosenthal)和雅各布森(F. Jacobson)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神话故事告诉我们,把全部心血灌注在学生身上会起到极好的效果。
脑补完毕
罗森塔尔的实验并不复杂:他来到一所乡村小学,给各年级的学生做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测验,测完之后,他没有看测验结果,而是随机地选出20%的学生,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些孩子很有潜力,将来可能比其他学生更有出息。
8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奇迹出现了,他随机指定的那20%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我们知道多少童年的秘密?| 了解六项心理学实验,学习如何对待儿童 第15张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你对他人的期望会间接地产生多么巨大的效果。我们以积极的态度期望别人,别人可能就会朝着积极的方向改进;相反,我们对他人的偏见也能产生消极的结果,尤其对那些缺乏自知和自控能力的未成年人。
最残酷的伤害莫过于对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伤害。不论你的孩子现在多么“差”,你都要多加鼓励,最大限度地给他能支撑起人生信念风帆的信任个赞美。这样,你的孩子就一定会步入成功的殿堂。

在《孩子,我并不完美,我只是真实的我》这本书里,著名的心理学家杰丝?雷尔评论说:“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但是我们大多数的人,只是敏于躲避别的冷言冷语而我们自己却吝于把赞许的温暖阳光给予别人。”

我们知道多少童年的秘密?| 了解六项心理学实验,学习如何对待儿童 第16张


5知己能进步、目标明确易达成----定位速效实验
心理学家罗西和亨利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三组,前去 10公里外的村庄。
甲组学生不知道村庄有多远,只让他们跟着导游走,刚走二三公里,就有学生叫苦,走了一半路学生开始抱怨,情绪低落而且开始散乱,以致溃不成军。
乙组学生仅知道距离目的地有10公里,中途没有路牌,他们只跟着向导走,走了多少,还剩多少一概不知。结果行走到不到一半就有人叫苦不迭,速度也越来越慢。
丙组学生不仅知道距离目的地有10公里,而且能不时看到路牌,上面写有里程,他们走了多少还剩多少心中都很清楚。结果这一组学生一路上精神饱满,每当他们疲劳时,看看路牌,都为自己已走过的路程感到振奋,没人叫苦。

实验的最终结果显而易见,丙组最快,乙组次之,甲组最慢。

我们知道多少童年的秘密?| 了解六项心理学实验,学习如何对待儿童 第17张

心理学把这种按计划工作、目的明确、效率增高的现象叫“定位速效法”。这则实验说明,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的及时了解,对学习积极性有强化作用,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反馈方式不同,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也不同。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成绩对学习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及时反馈比远时反馈效果更好。

6紫格尼克效应实验
假期中本计划以休息为主,可是看到家中堆积的童书,就大致整理了一下,可是过了一会,觉得还应该整理的更好,于是就不停手了---完全休息不了了,休假成了劳动节了。
这大致是紫格尼克效应的一个非典型案例。
俄国心理学家布鲁玛·紫格尼克做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她给128名孩子布置了一系列作业,诸如读小说、制作泥人、做算术题、看图作文等,让孩子们完成其中部分作业,而另一些作业则在孩子们进行到一半时令其停止,不再完成。几小时后,她要求孩子们回忆他们所做作业的细节,结果发现,有110名孩子能清楚地记住尚未完成的作业,而对已经完成的作业则印象模糊,甚至不记得了。
这个实验证实了勒温的推测:人有一种自然倾向去完成一个行为单位,如解答一个谜语,读完一本书,学好一门语言等,这就是所谓的“心理张力”。“心理张力”可以使人经常处于“适度紧张”状态,从而保持积极的心态。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心理张力”系统,是产生“紫格尼克效应”的心理机制。
我们在了解紫格尼克效应之后,可以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培养孩子灵活的 “心理张力”。但也不要追求完美,以免张力过强,产生负面效应。有的孩子会反反复复地检查自己的书包,因为怕忘带东西;有的孩子用橡皮不停地擦,因为觉得自己画得还不够好;对于这些“心理张力”过强的孩子,家长要用宽松的态度、巧妙的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放松下来,不必追求完美。
还有缺口的圆形,是不是也很好看啊?
儿童的秘密还有很多,我们很难把握,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心理知识,改变自己对于儿童的观点和教育行为。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