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学前教案 > 为什么有的孩子喜欢拿父母的钱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为什么有的孩子喜欢拿父母的钱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来源:文贝宝宝谷    阅读: 7.03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前几天降温,和喆爸去商场买冬装。在一个户外品牌专柜,喆爸试了件羽绒服,一个中学生模样的男生也在试同款。喆爸觉得款式和保暖性还可以,顺口问了问价钱,售货员说:“折后9000。”

喆爸看了我一眼,我心领神会——他觉得价格太高,性价比太低,这时候需要我出来救场。我说:“也不是很好看,再转转吧。”

他去试衣间换衣服,那个男生则表示出对这件衣服的浓厚兴趣,跟和他一起来买衣服的中年女性说:“妈,我穿这件衣服是不是倍儿精神?”

他妈妈听到了刚刚的报价,有些为难:“是挺精神的,咱们刚来,要不先去别处转转?”

男生有些不悦:“这件就不错,一眼看上的东西最可心了。”

他妈妈有些尴尬:“可一件衣服,是我两个月的工资了……”

“我又不是天天买,至少能穿两年呢,我们班好几个同学都穿这个牌子的,老穿几百块的破衣服,我都不好意思和人家一起踢球了。”

男生这句话,明显触动了妈妈最脆弱的神经——别人家孩子有的,我家孩子也要有,如果孩子因为自己无能为力而受委屈,就是当父母的无能。

当喆爸从试衣间出来,售货员已经给那对母子开单。

走出专卖店,我重述事情的经过,问喆爸:“假如喆喆到青春期,也提出让我们经济上为难的要求,你会答应他吗?”

喆爸毫不犹豫:“要看是什么事,真有用的,为难也要创造条件上;如果只是因为‘别人有’而想要,坚决不能答应。”

为什么有的孩子喜欢拿父母的钱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前几天,题为《别再拿着父母的钱装逼了》刷爆朋友圈。

如果一个孩子,老拿父母的钱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会不会是因为父母最初给予他们的爱,就出现了偏差?

初中时,有两个关系比较好的朋友A和B,我们三个都家境普通,B有点男孩子性格,穿衣打扮极不讲究,多穿姐姐的旧衣服,又肥又大,看起来很邋遢。

A虽然买衣服不多,但每件衣服不是这里绣着一朵小花,就是那里多了个蝴蝶结,细节处透露着特别,衬托的A也气质独特。

很长一段时间,B每次大考小考都是班里前三名,我以为她的心思只在学习上,无心关注外表。

某次期末考试完毕,我们相约去B家附近的集市玩,我、A、B的妈妈也去了。集市上花花绿绿的衣服很多,当B对某件衣服表示出兴趣,她妈妈基本拿一句话应付:“哪有多余的钱啊!臭打扮什么啊,你姐姐的旧衣服就行了,有那心思还不如多做两道题呢!”

而当A看上某件衣服,她妈妈则笑着问:“你真喜欢,咱记住样式,回去看看家里有没有类似的。如果没有,妈给你做一件比这个还好看的,你看行吗?”

初中毕业,我读了县城的高中,A读了镇上的高中,B也考上了县城的高中,但她妈妈觉得女孩子迟早要嫁人,读书没用,让她缀学打工。

因为精神上的富养,A一直挺自信,虽然只读了电大,但乐观积极会打扮,心态好、人缘好,工作生活顺风顺水。

我妈对打扮虽然也抵触,但有爸爸从中平衡,我内心的渴望也没被过分压制,着装方面没有自己的风格,但经过修炼总算能保证不贻笑大方。

而B因为意愿一直被压制,去深圳打工以后经济独立,开始疯狂补偿曾求而不得的东西。

高中毕业那年,我们三个相聚,说到自己三年来从没给家里寄过工资、过年回来还想方设法骗妈妈的钱,B言谈之间竟然有些许快感。

永远得不满足的孩子,遇到机会补偿曾经的缺失,往往会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很大一部分喜欢拿父母的钱装逼的孩子,也许就是在弥补曾被父母压制过的内心渴望吧?

那些永远得到超额满足的孩子,也很容易陷入拿父母钱来满足自己的怪圈。

逼父母买苹果手机的新闻层出不穷,身边也不乏工作几年,还靠父母接济的人。

比如刚来北京,工资只有四五千,却不愿意和别人合租,光房租就用掉80%的工资,剩下的钱根本不够吃饭,偏偏找个女朋友每周还要看电影、逛街、吃饭、送礼物。每月底都要打电话给老妈,撒谎说自己又报什么班了,需要缴学费等等。

比如当锅炉工的父亲,一直觉得自己工作卑微,怕骑着三轮车去给女儿送衣服和生活费丢人,离学校200米就停下来等女儿来取。当女儿交了男朋友,怕被看轻,提出想买个苹果笔记本电脑和男孩一起上自习,老父亲拿出了半年的积蓄……

这样的爱,像毒药,一方面让孩子的得到越来越理所应当、撑大了孩子的欲望,一方面让自己不堪重负、精疲力尽。

如何恰当的给予,是身为父母的必修课。

每当我偶尔因无法给予喆同学更好的生活而心存内疚,总会想起一个朋友的故事——

2001年,他刚考上大学,手机还是奢侈品,他喜欢的诺基亚8250对于家庭收入来说也是天价,当他提出来想买,一辈子在地里讨生活父亲先是沉默,几分钟后抬起头说:“我不懂手机到底有啥用,但你提出来了,肯定特别想要,但咱家只能凑出来你的学费。要不这样,现在离开学还有一个月,爹会瓦工活,咱俩去济南找你做包工头的哥哥干点零活,看能不能攒够手机钱?”

他和父亲干了整整35天的零活,终于攒够了买手机的钱。

这件事中,他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愿意得到了尊重,同时也明白了“想要什么,必须自己去争取”的道理。

既不打击孩子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不轻易满足孩子超过家庭经济条件的欲望,这位父亲朴实的做法,不正是我们在养儿育女过程中,必须掌握的智慧吗?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