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学前教案 > 每个孩子都有权拥有一次完整的哭泣

每个孩子都有权拥有一次完整的哭泣

来源:文贝宝宝谷    阅读: 1.1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每个孩子都有权拥有一次完整哭泣,来,我们做个问答游戏。第一个问题:当你的孩子哭泣时,你会怎么做?陪着他。抱抱他。拉着他的手。抚摸他的背。……

第二个问题:孩子想吃冰激凌,但是因为太晚了,小卖店关门了,买不到冰激凌了,孩子伤心地哭起来。这时,你会怎么做?

跟孩子讲为什么买不到冰激凌的道理。

耐心地告诉孩子不能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

去另一家小卖店买。……

这是李岩曾经在线下讲座中做的一个小实验。他将现场的父母分成两组,A组拿到的是问题一,B组拿到的是问题二。两组父母分别给出的回答就是上面呈现的状况。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当不面对具体事情时,父母们都能想到许多非常好的安慰情绪的方法。然而一旦面对具体事情,大部分人的关注点就聚集在了事情本身上。

现实生活中,心情总是基于事情而产生。所以我们常常会进入这样一个误区:

把“心情”与“事情”混为一谈,试图通过处理“事情”来安抚“心情”。

每个孩子都有权拥有一次完整的哭泣

当然,冰激凌是个小事,如果能办到,我们当然可以再想办法給孩子买一根,这样也算是安抚了孩子。但生活中很多事情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解决掉的。

比如当孩子因为不想上幼儿园,或者不愿意妈妈去上班而哭闹,我们总不能就真的选择不上幼儿园或者不上班吧。况且,在成长的长期状态里,我们也绝不可能永远陪在孩子身边,一次次跳出来帮他解决问题。

只有孩子自己具备了调节情绪和应对环境的能力,才有利于未来的发展。因此,通过解决事情来安慰心情的方法,并不应该作为安慰情绪的首选方法。

我非常喜欢李岩关于养育目的的观点:“养育的目的,不是打造适应孩子的环境,而是培养适应环境的孩子。”如果我们都同意这个长远的养育目的,那么我们在安慰孩子情绪的时候,我们安慰的目的就不是让每件事都顺心如意,而是要让我们的心情去适应事情。

现在,回到主题——

当孩子哭泣,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的建议是:暂时先什么也不做。

呃,就个人感受而言,这是最难的了。

“止住孩子的眼泪”,这绝对是一种父母本能。只要能让孩子停止哭泣,父母愿意做任何事。

这其中,还有一种隐藏的心态是:当我们感觉自己“真的什么也做不了”时,为了掩藏无力感,我们会焦虑,会恼怒,甚至会指责孩子:“哭!有什么好哭的!”

“什么也不做”的意思是先控制住这种本能,以及自己因为这种本能而产生的情绪。(我通常会用力咽下已经到嗓子眼的那一句安慰或者说理,深呼吸一次,然后展开双臂说:“来,让妈妈看看/抱抱。”)

然后,前面第一个问题的各种答案都适用在这种场景。通常情况下,身体语言——拥抱、抚摸、亲吻、拉拉手、拍拍背——比语言有效。

如果一定要说点什么,就尽量简单,比如:

“哦,是吗。”

“真的呀。”

“我知道……”

与此同时,让孩子尽情哭泣。

关于“哭泣“,以及”陪伴孩子哭泣“的重要意义,惠芙乐在《倾听孩子》一书中有非常详细的解释。这里摘录一段:

“ 哭泣是愈合感情创伤的必要过程。孩子哭是为了排除所受的伤害。有你在他身边,他会感到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支持和关心。

他会认为,正当一切都乱做一团时,是你来到他的身边,与他共度难关。一旦通过哭泣排除了烦恼,他就又可以精神焕发地面对生活。

所以,倾听哭泣的孩子,能使他得益于所面对的困境,并从所受的伤害中得以恢复。

道理并不难理解,方法说起来也简单。但是,我始终认为,“陪伴孩子哭泣”是我经历过的最难的事。

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游游大概4岁左右的时候,有一次因为我第二天要出差而哭泣。她一向抗拒我出差,但最多哼哼几次,抱抱亲亲就好了。但是那次一直一直哭。

前两个小时我还能默念“大人要做孩子的情绪调节器”而保持镇定。但是抱着哭,躺在床上搂着哭,哭睡着了醒来还哭,并且配上“为什么我哭了那么多回你还是要走?”以及“我一想到你要走,眼泪就控制不住”这种句句戳心态的碎碎念,我几乎崩溃。

最后我还是逃跑了,换了爸爸陪她。而在逃跑前,极大的焦虑让我做出了“妈妈就着最后一次出差,以后再也不出差了”这种愚蠢的承诺。这个承诺不仅对缓解她的情绪没有任何用处,还在之后很长的时间里加倍影响了我的工作安排以及和她之间的信任关系。

现在回头想,当时我整个状态是焦虑的。

一方面我不停反思“为什么以前我出差没事,这次却情绪这么激烈,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另一方面我不能接受把她哭着留给家里人,下意识地給自己一个目标:在出发之前哄好她。

孩子好像都有探知大人内心企图的魔力。就像晚上哄睡,但凡我要加班,试图赶紧把她哄睡,好去工作,她就总会迟迟不睡。

当我的陪伴和安慰“目的不纯”,孩子是不是也就很难真正地放松下来,完全地倾倒情绪?

说到底,安慰情绪的核心,还是那两个我们自认为已经烂熟于胸的关键词:接纳与倾听。

每个孩子都有权拥有一次完整的哭泣 第2张

最后一个问题:既然安慰情绪不是以止住眼泪为目的,那么,我们如何判断安慰是否有效呢?

还是回到我们养育最初的目的:我们希望培养心理健康,适应力强的孩子。那么就要让孩子学会以适当的方式释放而不是压抑情绪。而哭泣,就是人类最自然的释放情绪的方式。

恐怕很难給“安慰情绪”的效果做一个量化的标准,但是,我们大多数人是不是都有过痛快地哭一场,然后如释重负的体验?

孩子也会有这样的感受。还是用《倾听孩子》中的一段描述来表达:

“ 孩子在成人的帮助下,痛快地哭过之后感到轻松、被爱,满怀希望。

他们会通过某些看似微小而意义重大的行为,让我们了解他们的变化。

在对你大哭大闹之后,孩子可能会轻柔地帮你整理头发,勇敢地去和他以前害怕的孩子一起玩耍,自编几首快活的小曲,或把他之前厌恶的数学作业做完。

忘了在哪里看到的这样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有权拥有一次完整的哭泣。

嗯。哭吧,孩子。我和你在一起。

每个孩子都有权拥有一次完整的哭泣 第3张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