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学前教案 > 你常常对孩子说“不要”?

你常常对孩子说“不要”?

来源:文贝宝宝谷    阅读: 2.9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家长有许多不要让孩子干的事情,孩子总是与家长反其道而行之,越是不让做的,越是要做。许多家长因此打骂教育孩子,然而却收效甚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你常常对孩子说“不要”?

其实人内心的潜意识对于“不要”这样的否定词汇是无法接收的。例如,我们和孩子说“不要边看书边吃东西”,我们的大脑意识到了这句话的意思,然而更接近我们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却是无法对否定词的进行识别的,在我们的心里,我们听到的也就变成了“边看书边吃东西”了。
你常常对孩子说“不要”? 第2张

除了潜意识以外,孩子在叛逆期对于否定的字眼,特别是“不要”这个两字,是非常敏感的。这也会导致孩子,越是家长“不要”做的事,越是要做。
孩子的三个反叛时期
在孩子的一生中,会经历三个“叛逆”的时期,这段时期深刻地影响到了孩子自我意识发展和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同时这段时期也表达了孩子对自由的迫切需求。家长如果可以读懂孩子叛逆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顺应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就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第一逆反期:两岁半到三岁左右,自我意识萌发
孩子的第一个逆反期,代表的其实就是自我意识萌发的时期。一般出现在两岁半到3岁左右,也有提早到1岁左右。其实许多孩子孩子更早、更多的反抗父母举动,是受到了父母的影响。许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对孩子说着“不要”,例如“宝贝,不要乱爬到沙发上!”,“宝贝,不要随便到处乱跑!”等。
你常常对孩子说“不要”? 第3张

从父母对孩子们说出的第一个“不要”开始,孩子也学反过来对父母说“不要”了。这是孩子意识上与父母的进行分离的最早时期。孩子在反抗父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态度,并由此建立出自我意识。

你常常对孩子说“不要”? 第4张

具体表现:

1.用“打人”来表达自己不同意、反对的态度;
2.开始说“不”,什么都是“不”,做与不做都是“不”。
第二逆反期:7-9岁,准大人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会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大人,不再是小孩了。孩子在校园生活中学到了很多知识,这些让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有了很大的成长,他们迫切地想要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因此会对父母开始要求独立,不想再受到父母的掌控。但同时他们又非常依赖大人,情绪性格还比较幼稚,常有不讲道理,爱哭、娇气等情况发生
你常常对孩子说“不要”? 第5张

家长如果对孩子常常说“不要”,管东管西的,会激起他们本能的反抗欲,这样就导致了孩子明明并不是很抵触的事,因为对家长反抗的原因,而特地不同意,不去做了。

你常常对孩子说“不要”? 第6张

具体表现:

1.说话做事老气横秋、独立、有个性;
2.不愿让家长拉手,不让父母叫自己“宝贝”或小名了;
3.凡事都喜欢跟家长对着干,大人说东,他偏往西;
第三逆反期:12-15岁的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已发育成熟,但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在身体与心理矛盾的自我纠结和成长中,孩子开始有了更多样的情绪体验。处在这个时期的孩子,为了证明自己不再依靠父母,可能会做一些不出自本意,但会让自己朋友认同的事,比如抽烟、喝酒。这样的行为,会让一些这个时期的孩子觉得这是自己成人的象征。
你常常对孩子说“不要”? 第7张

如果这个时候,家长还经常对孩子说着“不要”的“命令”,那可能会引起孩子强烈地反弹,更有甚者会让孩子因此而误入歧途!

你常常对孩子说“不要”? 第8张

具体表现:

1.好面子,自尊心强。
2.重视朋友,很容易被朋友影响。
3.容易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和面临一些危险,如网络成瘾、早孕、酗酒等。
不说“不要”又怎么去制止孩子做不好的事呢?又怎么给孩子制定规则呢?
把“不要”改为“要”,育儿绝招轻松把握 第一逆反期:这个时期孩子的抗拒父母的“不要”,是因为自我意识萌发,他不想要再被父母掌控。所以父母在管教这个时期的孩子时,所要做的是接纳与引导。
家长可以管教孩子时,给孩子提供两个选择,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有自主权的。例如与其命令孩子“不要边看电视边写作业”,替换为可供孩子选择的“你要先写作业,还是要先看电视?”。
你常常对孩子说“不要”? 第9张

第二逆反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抗拒父母的“不要”,是想证明自己已经长大,是个大人了。父母对待孩子如果还是用老一套的方式方法,必定是会引起孩子反感和反抗的。
家长不能再随意限制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如“不要孩子出去玩”,“不要孩子乱跑乱跳”。而要开始学会,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要多与孩子协商,要把自主权交逐步还给孩子。
你常常对孩子说“不要”? 第10张

第三逆反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抗拒父母的“不要”,是为了寻求朋友的认同,是渴求独立的尝试。父母对待孩子时,反而要特别留意孩子的内心,做孩子最坚实的依靠和后盾。
家长这个时候反而不能总是控制孩子交友,“不要那个成绩不好的做朋友”,“不要老是和这群人一起玩”……而应该是要和孩子做朋友;要带孩子多参加一些团体社交;要帮助和引导孩子建立健康向上的交友圈。
其实孩子教育并没有那么难,经常使用“不要”这样的字眼,容易引起孩子排斥和模仿。直接告诉孩子自己的希望和觉得,反而更有利于孩子理解。直接正面的语言不仅能够让孩子知道究竟家长是想要孩子怎么做,更有利于帮助孩子获得良好的做事依据和行为规则。 愿所有的父母都能尽快改变“不要”模式给孩子正面积极的教导。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