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学前教案 > 姿势不对,起来重睡!细数执拗期那些抓狂时刻

姿势不对,起来重睡!细数执拗期那些抓狂时刻

来源:文贝宝宝谷    阅读: 2.0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再放回去让他自己做,也还是气得边哭边来。

然后对开门有了执念,妈妈回家了,必须由他开门放进来,妈妈从房间、从洗手间等各张门后面放出来的工作,也必须由胖米进行,不然,气得满地打滚涕泪交流面红耳赤是一定的,趁此之前,我还是拎着鞋子灰溜溜地出去重新“回家”最明智。

有一天姥爷把胖米抱着上了三楼,胖米要下来自己走。放下来了,可还是不干,哭着往楼下走。痛哭流涕地走到一楼,还没完,得走出楼门,姥爷也要退出楼门,大家一起重新进单元,再由胖米自己上楼。

此后胖米对上楼屡屡有要求,不符合要求的上楼方式全部要当场重启,大人根本没了脾气。

家门口有个坡,坡上有几个粗大螺丝打在地面上。胖米每次要先踩一踩螺丝,才下坡,没踩到要回头踩好了再重新下坡。就像传说中的强迫症一样。

后来慢慢的,对回家时经过这个坡特别敏感,动不动就哭了,有时抱着他下去他哭了,有时我领头走下去他哭了,有时不知道为什么也哭了,每次哭得那么焦躁,跺着脚跑着哭,然后烦躁得动弹不得,蹲在坡上嚎啕大哭。

小心翼翼问他怎么了,重新来好不好,怎么都不行了,气得根本不能跟我答话,看得出他内心的秩序被搅乱得厉害,难受得说不出来。

于是每次回家经过这个地方,老远先确认他的情绪,然后问他:“是要抱着下坡,还是自己走下坡?”“是要妈妈先下,还是米米先下?”“是要牵着还是不要牵着?”小心得像在照顾核武器按钮。

睡觉的时候原本没什么要求,可有天我抱着他放到床上,哭着闹着不行,嚷着“不是这么上的,不是这么上的。”我一点头绪没有,只好屁颠屁颠把他抱下来,重新抱着他跨上床铺,这次可以了。

至于第一次为什么不行,第二次为什么可以,我还没有总结出来。

我相信了“姿势不对,起来重睡”不是一个传说。

不仅是行为上,在语言上、逻辑上他也开始追求完美。

《噗噗噗》的故事是这样导入的:“从前……最最从前的从前……天上什么也没有,地上什么也没有……”,但是在图片上,天上写着一个“嘘”字,这就让胖米产生了不满,每次都告诉我们“不讲嘘字!只——讲从前!”他必须忽略那个“嘘”字的存在,他甚至笨拙地尝试过用手指把“嘘”字扣下来,因为既然天上什么也没有,那就不能有“嘘”字,否则就是矛盾的,是不合逻辑的。

孙瑞雪的《捕捉儿童敏感期》里提到秩序敏感期在3—4岁出现:

“儿童执拗的敏感期,可能来源于秩序感。在建构秩序感这一特殊品质时,儿童的过分需求常常被认为是“任性”和“胡闹”,但我们觉得,用“执拗”这一概念来得更准确一些。

儿童在这一时期常常难以变通,有时会到难以理喻的地步。我们并不知道它的真正原因,但我们确切知道,儿童的心理活动一定是有秩序的,当他没有超越这种秩序时,就会严格地执行它。

执拗——秩序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坏了这一秩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表现出不可逆性。

现实生活中,成人随意打破儿童的秩序会使儿童经受痛苦,而成人常常不了解这一点。”

姿势不对,起来重睡!细数执拗期那些抓狂时刻

我了解这一点。我童年的执拗敏感期让我难以忘怀。

据孙瑞雪说,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发展,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对于我来说,也许一直也没有得到什么弥补,所以尽管当时年纪不大,但那种内心失序的感觉却毕生难忘。

我最大的纠结体现在对父母语言前后符合的要求上。小时候,爸爸妈妈告诉我,“大人是不会骗你的”,当然这个“大人”是特指我爸妈。所以我认为他们应当一言九鼎说一不二。哪怕中午说了吃饭但是却下面条了,我就觉得无法理解,我会去问爸妈,为什么本来说吃饭却下面条。

又比如我问爸妈一件事情,他们的回答和此前一次的答案不一样,我必须知道为什么不一样,到底那一次为准,但这还没完,你还得解释解释为什么说错了一次,因为在我看来这都叫“骗人”。

也有可能妈妈和我的对话是这样的:“刚才妈妈没听见。”“那你怎么回答我啦?”“是没听清。”“那你刚才为什么说没听见?”这都是“骗人”,但大人是不骗人的。这让我内心焦虑不已。

其实这都罢了。

我只需要父母一个耐心的解释:“这不叫骗人,只是口误。对不起那件事情爸爸不小心记错了。是的本来要吃饭后来妈妈想吃面条了,对不起没有告诉你。”遗憾的是,这种时候父母并不耐烦给我一个满意的解释。他们把我的这些刨根究底归为“啰嗦”。我是一个啰嗦的孩子。

为了不让他们直接一句“莫啰嗦!”打发了我,我多少次克制住内心焦躁得几乎要发抖的冲动,用满不在乎的音调和最平和的态度去询问我想听到的答案,但我得到最多的还是“没有什么为什么”,“忘了,哪里记得这么多!”

那种在我心头突突直跳的混乱的痛苦只能靠我自己去平息,万般无奈我发明了一句咒语,叫“啰嗦鬼啰嗦鬼啰嗦鬼三句话。”我给自己规定念完这句咒语,就当这件事过去了,对于父母的语言前后不一致不再纠结了。

这是我唯一能找到内心平静的方法。

所以我现在看到胖米因为对秩序的坚持而哭泣的时候,也像看到小小的自己,我不需要去体会他的感受,因为那焦虑和混乱的感受清晰的在我自己心里从未真正平息。

我愿意尽可能保护他的内心秩序,让他顺利平稳的度过这个敏感时期。他理解了秩序,才能更好的接纳千变万化的世界。

“孩子执拗的这个阶段可能是老师和父母最为苦恼的时期,因为执拗的要求具有不可逆性,让人感到无奈。但尊重孩子这一生命现象是首要的,所要做的就是:

一是成人放慢速度,注意观察和倾听孩子;

二是,已经发生了,就陪伴孩子,准许孩子把恼怒哭出去,让孩子把情绪哭出去,孩子自己就会接纳发生的事实。”

—《捕捉儿童敏感期》

所谓敏感期在育儿界似乎也有争论,专家们有不同的看法。不过作为一个普通的父母,我不关心那么多,只搞清楚这一件简单的事就够了:

知道了这种行为是孩子发育中的正常阶段性表现,要尊重并顺应他的发展,重视他的情感。这符合我作为母亲的育儿本能。

我把这本书也放在了姥姥的床头。昨天晚上,胖米因为爸爸给他脱了上衣,哭得东倒西歪,必须重新穿上,让妈妈来再脱一遍。姥姥看见了笑着说:“这是秩序敏感期,就顺着他来。”

那一刻我什么也没说,但心里舒畅得难以言喻,好像曾经混乱焦躁得皱巴巴的那块儿隐秘的角落被抚平了一般,似乎那个小小的自己终于得到了应得的体谅。

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疗愈。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