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学前教案 > 跟孩子抢面子,一场双输的“生意”

跟孩子抢面子,一场双输的“生意”

来源:文贝宝宝谷    阅读: 2.0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逼迫孩子道歉的背后是大人的“面子”

一个家长的一次亲身经历。

几个月前,我带着豆豆,朋友带着他的孩子沫沫(化名),一起出去郊游。

豆豆、沫沫同龄,是好朋友,两个孩子经常夺大人的手机,通过微信“互诉衷肠”。

在那次郊游时,沫沫不小心用树枝打到了豆豆的额头。豆豆放声大哭,沫沫手足无措。

我赶紧跑过去检查豆豆的额头,没肿,更没出血,一点也不严重。接着,我揉了揉他的额头,他很快停止了哭声。

“快向豆豆道歉,快!”朋友严厉地对沫沫喊道。本就紧张的沫沫显然被妈妈的呵斥吓到了,站在原地一动不动,咬着嘴唇就是不开口。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做错了事,就要道歉。再不道歉,妈妈不要你了!”朋友不依不饶,并把沫沫强行拉到豆豆跟前。

跟孩子抢面子,一场双输的“生意”

我一直认为,孩子在一起玩,难免有矛盾、有意外,就用孩子的方式去处理好了。大人可以引导,但不需要过分的强迫。因此,我试图平息朋友的怒气:“孩子嘛,难免会有磕磕碰碰,不要太在意嘛。”

可朋友还是急火攻心的样子,推着沫沫去道歉。

结果是,沫沫也哭了,而且哭得很伤心。

最后还是豆豆主动去安慰沫沫,说:“我没事啦,你别哭,我们一起玩吧。”

我对这位朋友是很了解的,她是个好面子的人,处处要表现得比别人优秀,为此她要求孩子也一样。比如,豆豆送沫沫礼物,她定要沫沫更多、更加贵重地送还。因此,她不能容忍沫沫的“无礼”、“不懂事”。

其实,我心里明白,但不愿意说透:她更需要沫沫的一句道歉,比豆豆还需要。因为这样,她才会觉得自己教子有方。

但我的朋友忽视了一点,她严厉的批评与逼迫,恰恰抢了孩子的“面子”。孩子有孩子处事的方式,一次小小的冲突,并不会对他们的关系造成太大的影响。

其实,对于我来说,沫沫道歉了,我固然会认为他是个好孩子;但沫沫不道歉,我也不会认定他就是个坏孩子。

相反的是,朋友的声色俱厉,我认为有点过了。她在我这里并没有挣到自己的“面子”,却让沫沫显得无助,失去了自尊。

跟孩子抢面子,一场双输的“生意” 第2张

显然,这是一次双输的教育。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类事情,并不少见。

当孩子被迫做大人认可的某件事时,父母为孩子的“乖”感觉倍儿自豪,可孩子委屈得直掉眼泪。

大人的“面子”似乎有了,却忽视了孩子的主动意愿,忽视了孩子的自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别说是孩子

冯仑在他《不朽的“面子”》里说,“给面子”的本质是抬高别人,压低自己。相应地,“驳面子”就是不愿意压低自己,也不乐意去抬高别人。甚至是抬高自己,压低别人。

在与孩子的交往过程中,我们父母,却往往肆意去压低孩子。原因或许就是,他们与冯仑一样认为,孩子是不懂“面子”的。

其实,父母在驳孩子“面子”的背后,是打击、降低了孩子的交往技能。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我上小学一年级那会儿,那时我只有6岁,邻居春节前给我家送来一件礼物。母亲与邻居关系一直很僵,她不想收下这件礼物,但又不愿直面去驳邻居的面子。因此,母亲把这个伟大而又神圣的任务交给了我。

别看我哪会儿人小,但也不愿去驳人家的面子,母亲交给的任务我一百个不乐意。

可母亲依然怒气冲冲地把礼物塞进我手里——她希望我当一回扔“炸药包”的英雄。但她明显高估了我,我这个“孬种”把这个烫手的山芋塞回给了她,然后自己跑了。

跟孩子抢面子,一场双输的“生意” 第3张

在我幼小的心里,我不理解的是,母亲都难以面对的事,我如何能处理好?

三十多年了,这件事情我一直记得,甚至有些记恨母亲。

等我自己为人父时,我才发现,母亲的行为有很大的代表性。

我们父母往往看中自己的“面子”,而忽视了孩子的自尊,不由自主地跟孩子争抢“面子”。

不久前我搬新家,邻居家的孩子喜欢找豆豆玩,他俩一玩就玩到晚上9点多。

当时家里一团糟,加上孩子们的打闹声,我和爱人都不胜其烦。我们很想邻居的孩子早些回家,可我们又碍于面子不想直接说。

“豆豆,赶紧叫你的朋友回家。”我和爱人都给豆豆下达了这个光荣的任务。

但我一说出口就后悔了,我和爱人都不愿意做的事情,怎能强求豆豆呢?

我这不是在重复母亲多年前的行为吗?

细细想后,我和爱人便开始做两个小家伙的思想工作:“你们玩得太久了,现在9点多了,明天还有上学,要休息啦,宝宝。”

结果是良性的。邻居的孩子虽然有些依依不舍,但还是回家了。

豆豆也保住了“面子”:不是赶朋友走,而是太晚了,要休息了。

别再说“人前教子,背后教妻”了

其实,在中国的教育语境下,忽视孩子“面子”的事情可谓源远流长。

春秋战国时期就说,“人前教子,背后教妻(夫)”,这是很多家庭教育的基本法则。其本质就是把孩子的自尊与“面子”与大人区别对待,潜在的理论就是冯仑的观点:孩子不懂得自尊与“面子”。一句话,孩子的“面子”是可以剥夺的,而大人则要尽可能保全“面子”。

更要命的是,我小时候的家庭教育要求更高,不但要做到“人前教子”,还要做到“当孩子们有矛盾与冲突时,先要批评自己的孩子。”

为此,我把这两个育儿基本准则继承下来了。

可是在我教育豆豆时,却发现这些规则根本无法继续下去。

每当豆豆与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时,我总是先批评豆豆:“你为何不愿跟小朋友一起分享?”“你为何要强迫别人给你让路,你不能先让让别人吗?”

这种批评每次都是公开的,旁边有别的小朋友,有时也有其他孩子的父母。

跟孩子抢面子,一场双输的“生意” 第4张

不得不说,我对豆豆的这种批评,一半是出自家族传统的传承,一半是自己“面子”上的原因。

我的潜台词是:你们看我怎么教育孩子的,总是先反思自家孩子的不对,总是对自己孩子要求更严格。

其实,在这种批评之后,我并不知道别的家长的真实想法。但知道每次豆豆的不满都写在了脸上。每次他不是哭就是闹,完全无法接受我的做法。他仿佛在说:“爸爸,你为什么老是帮助别人?”“爸爸,你为什么老要我把喜欢的东西送给别人?”

等豆豆大了些,我才发现,他其实是个乐于分享的孩子,但也是个自尊心强的孩子,他接受不了我在别人面前批评他,也接受不了我对他过多的强求。

其实,我能理解父母对孩子的约束与要求,但我认为,这种约束与要求更多地体现在孩子良好习惯的建立上。而对孩子错误行为的矫正,需要更多的技巧。简单的批评,尤其是声色俱厉的批评只能起到反作用。

“人前教子”,现在看来并非科学的教育理念。

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约翰·洛克有一句名言:“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父母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越觉得自己的名誉已受到打击,维护自己名誉的心思也就越淡薄。”

这句话值得我们每一个做家长的好好揣摩、深思并践行。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