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宝护理 > 宝宝呵护 > 学步车入小儿用品黑名单首位,宝宝学步慎用学步车

学步车入小儿用品黑名单首位,宝宝学步慎用学步车

来源:文贝宝宝谷    阅读: 2.49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学步儿跨出的每一步,都值得爸妈大声欢呼,但宝宝的每个进步,不但需要顾及环境的安全防护,更需要爸妈的用心引导与支持鼓励。曾有媒体把学步车入小儿用品黑名单首位,到底学步车还能不能用?该如何用呢?

学步儿跨出的每一步,都值得爸妈大声欢呼,但宝宝的每个进步,不但需要顾及环境的安全防护,更需要爸妈的用心引导与支持鼓励。曾有媒体把学步车入小儿用品黑名单首位,到底学步车还能不能用?该如何用呢?

慎用学步车 观念正确不依赖

在宝宝开始学习扶站后,长辈可能会为孙子添购学步车,学步车因为能使照顾者在照顾孩子时较省力而受到长辈的喜爱。但其实对宝宝而言,学步车并没有达成让宝宝“学步”的效果,多半只有游戏与快速探险的乐趣。

因为学步时,需要宝宝练习使用下肢的力量,以学习稳定迈步向前,但学步车因为能托住宝宝的屁股,加上有轮子做为辅助,因此对于学步儿下肢力量的运用反而出现代偿的情况,也就是学步车代替了宝宝原本练习走路时应该用力的肌肉部位,使他不用出力就可以移动,这反而剥夺宝宝学习练习运用下肢肌肉的机会。而且如果过度依赖学步车,还可能拉长学习稳稳走路的时间。

学步车入小儿用品黑名单首位,宝宝学步慎用学步车

加拿大禁用学步车

2014年加拿大明文规定禁止宝宝使用学步车,其原因来自于照顾者很放心地让宝宝使用学步车而忽略了环境安全,造成宝宝连车带人翻落泳池或楼梯所导致的意外事故频传。

虽然一般家庭翻落泳池或楼梯的概率较小,但环境安全仍是不得不注意的照顾重点,学步车虽然看似能让照顾者放轻松,但宝宝若要使用学步车,仍不应脱离家长的视线范围,使用时间每日10~20分钟,不应过度依赖。建议家长与其仰赖学步车,不如善用围栏给予宝宝一个安全移动的环境。

学步车能帮助学步缓慢的宝宝

学步车对于一般宝宝虽然只有游戏的乐趣,缺少加强学习走路的效果,但对于下肢肌肉力量不够、对走路的学习进度有些缓慢的宝宝,学步车反而能提供辅助与刺激,给予宝宝诱因学习走路,例如因为下肢力量不够,学步车托住屁股,可减少宝宝腿部无力或跌坐在地上的可能性,并可让他体验快速移动的探索乐趣,因此可诱发宝宝练习自己学习走路的动机。

学步车入小儿用品黑名单首位,宝宝学步慎用学步车 第2张

适合学步儿的安全环境

当学步儿一步一步地在环境中探险,为宝宝准备一个安全环境是必要的。除了把宝宝触手可及的易碎物品、沉重物品都妥善摆放之外,爸妈可善用地垫、围栏、防撞边条、抽屉安全锁与门挡等防护措施,确保孩子于环境中移动时是安全的。

若带到户外,也可以视情况使用护膝或穿着长裤,避免容易跌倒的学步儿轻易擦伤。若需使用学步车,椅座的高度也需要根据宝宝的身高调整,避免使用时宝宝踮脚行走。楼梯口、厨房、阳台需彻底巡视,将家中可能造成危险的位置关闭或适当防护。

发展快慢有个别差异

宝宝的发育进度虽然有得以参照的指标,但进展速度却因人而异。只要能顺利发育,快或慢都不要紧,爸妈无须担心。宝宝2岁之前,每个阶段累积足够的动作经验,都能支持宝宝下一个阶段的动作顺利学习,但每阶段的发育除了与动作经验的累积有关之外,宝宝进步快或慢,其实也与个体差异、照顾者的引导和照顾时的卫生要求相关。

学步车入小儿用品黑名单首位,宝宝学步慎用学步车 第3张

个体差异性:

每个孩子有不同的先天气质,宝宝的个性有些比较慢热、容易紧张,或是有些比较活泼大胆等,不同的个性让孩子在探索环境时有不同的表现,间接影响不同个体间对于动作经验的累积速度,例如同样面对新的事物,活泼大胆的孩子很快就能跨出第一步去探索,害羞的孩子就会在动手前犹豫很久。

照顾者引导:

照顾者是否愿意与孩子游戏互动或鼓励他学习,与动作经验的累积有很大的相关性,如果引导的多,宝宝出现动作的机会就多,引导的少,动作经验的累积机会就相对减少。同时,若宝宝比较容易哭闹难带,单单照顾孩子作息就已大量耗费照顾者的心力,而照顾者引导游戏的机会也可能减少,也会使宝宝的动作经验累积相对较少。

卫生要求:

有些家长对孩子有较多的保护,常常因为担心脏、乱,就不让孩子在地上探索,或是经常阻止他触碰各种物品,这会使孩子缺少许多触觉上的刺激与动作经验,有时可能会让孩子的动作发育进步得比较慢。如果担心孩子弄脏手,其实可以在结束摸索时为他清洁双手或是将环境彻底清洁,让孩子放心探索,而不要因为怕麻烦或对清洁有过分要求,而阻碍了宝宝的探险与乐趣。

鸟儿慢飞 ,给予半年的观察

如果爸爸妈妈发现孩子的进步似乎有所落后,建议给予孩子6个月的时间观察,例如1岁了却还不会走路,就观察到1岁半,而在这段期间,爸妈可以多方引导;若到了1岁半宝宝都还没有想扶站的欲望,此时再求助专业医疗人员协助也不迟,千万不要一落后就急着求医,以免吓坏自己也带给宝宝太大压力。

宝宝呵护
生活护理
急救措施
体检免疫
母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