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营养食谱 > 百科知识 > 常山赵子龙的常山在哪

常山赵子龙的常山在哪

来源:文贝宝宝谷    阅读: 1.2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常山赵子龙的常山在哪

常山赵子龙的常山在哪

三国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

常山赵子龙,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三国时期刘备阵营忠勇双全的常胜将军。因而认为常山就是赵子龙的故里,赵子龙就是常山走出去的英雄。后来发觉这是历史层面的一种误读,一种很容易犯的常识性错误。原来古代的常山指的是河北曲阳的恒山,汉宋时避帝讳为常山,西晋常山郡治真定(今正定县)

“常山”的起源与悠久历史

常山赵子龙的常山在哪 第2张

“常山”作为地名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可追溯到秦末楚汉争霸时期。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项羽因大梁人张耳(?-前202)扶赵抗秦之功,乃分封赵地北部为常山国,立张耳为常山王,都信都(今河北邢台西境之浆水村附近,称夷仪城)。公元前205年,常山被齐陈余攻破,张耳败走,转投汉王刘邦,常山国遂不复存在。西汉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初复置常山国,惠帝封三子刘不疑为常山王,都城元氏(今河北元氏县殷村镇故城村)。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因常山王刘勃服丧期间私饮酒,不尽孝道,武帝下诏废常山国,改为常山郡。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汉明帝复立常山国,封皇子刘昺为常山王,都城元氏(今河北元氏县殷村镇故城村),从此,常山国一直沿袭到220年魏国建立时废除为郡。在两汉时期,先后有13位皇子皇亲被封为常山王。可见,“常山”作为河北赵地人们的“故里”,可谓源远流长,与赵人的文化与精神早已密不可分。

三国历史中的赵子龙(公元154—229年),就出生在东汉末年常山国真定县,故逢人必称自己乃“常山赵子龙”是也。当时的浙江省常山县适逢最早置县(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即公元218年),名定阳县,属会稽郡。魏国建立后,常山国又被改为常山郡,此后数百年间,常山郡名称在常山、真定、恒州等名号之间多次兴废,直到唐朝宝应元年(约公元762年)后再度改称“恒州郡”。从此,“常山”一名再也没有回到过河北赵地。统论“常山”名称自产生至消失,在河北赵地存在960多年。

后来,“常山”这一名垂青史的大号,竟然降临到了浙江省西部这块土地上。史书上仅仅交待了“咸亨五年(674年)分信安置常山县,以常山名县,将县治置常山北麓常山乡(今招贤镇古县村和古县畈村),属婺州”。 垂拱二年(686年)常山县改属衢州,广德二年(764年)迁常山县治于今天马镇。此后,除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到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十年改名“信安县”外,“常山县”在唐宋元明清代沿袭旧制至今,在浙江省衢州地区存在历史已达1300多年之久。

浙江“常山”县名的起源纷争

常山赵子龙的常山在哪 第3张

江南吴越地距河北赵地数千里之遥,但“常山”这一具有厚重历史沉淀、长期在河北赵地的地名,为何会在江南出现,而且在浙江西部的衢州?从史料查寻,浙江的“常山”县名之来由并无可靠依据以供考证,这也引起了“常山”县名起源的种种猜想与纷争。《元和郡县志》卷26衢州常山县曾载:“因县南有常山为名。”但是,如果当时县南有常山,那现在应该还在的,浙江西部历来无地震及其他足以地动山摇的事件记录,不可能倒塌或被搬掉的,何况如此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山,保护还来不及呢。但县南的山都是些很普通的山,这座山到底是哪一座?为何叫常山?可以说当今常山人并不知晓,因此这一说法并不足信。《读史方舆纪要》卷93衢州府常山县曾载:“常山在县东三十里,县以此名。一名长山。绝顶有湖,广数亩,亦曰湖山,巨石环绕,俨如城郭”。既然如此,此地为何不叫“长山县”或“湖山县”,而称“常山县”呢?县以山名的说法,似乎很缺乏说服力。更有人言及“常山”县名的由来源于该区域盛产一种名叫“常山”的中药,这就更令人感觉荒谬了。据《中华本草》记载,“常山”作为药材,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北、湖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广东、福建、广西、甘肃、西藏、台湾等地,并无史料记载浙江西部盛产此药材,况且以“特产”命名郡县,似乎是今人为提高知名度而为,如安徽省徽州市改为“黄山市”,云南省思茅市改为“普洱市”,莫非古代地方政府也如此有“广告意识”和“经济头脑”?诚如是,则今天的常山县该改名“胡柚县”了。

“常山”名号为何落户浙江?

常山赵子龙的常山在哪 第4张

那么,浙江的“常山县”名号到底从何而来的呢?我想从中国历史风云变幻、社会变迁中,不难寻找出确切可信的答案。三国灭亡后,河北赵地的常山郡归于西晋统治之下。但西晋的统一局面只维持了十一年,也就是赵子龙去世六十年后,就发生了“八王之乱”和中华民族历史上惨绝人寰的 “五胡乱华”,特别是胡人实施“杀汉令”,导致中原及以北地区人口在八年之内消失90%,史书上记载“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须知八年抗战,中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被日本侵略者杀害3500万人,就被称惨绝人寰),足见当时汉族面临历史上最严重的种族灭绝的危机。河北赵地的常山郡处于边塞之境,离胡人最近,更是难免生灵涂炭,最早遭遇灭顶之灾。东晋建立后,以长江为天险巩固了政权,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火纷纷大量的南迁,许多知识分子、农民、手工业者、商贾等纷纷逃亡到当地属蛮夷之地的南方,极大地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使江南地区日渐富庶和繁华,最终取代中原而成为全国的重心。迁到南方的北方及中原部族与当地百越各族相融合,形成了一种饱含江南特质的新兴文化。这其中,大批来自河北赵地的常山郡人,其中也不乏赵子龙的后代或族人,逃难到了会稽郡时称“定阳县”的地方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并逐步兴旺起来。随着南方政治局面的稳定,这些原籍河北常山郡的人口日渐增多,于是人们悄悄地开始把河北常山郡人住的那个区域称作“常山乡”,并日久成俗,得到了官方的认可。据史料记载,唐代之前常山县前身“定阳县”和“信安县”内均设有“常山乡”,可见,“常山”县名源于 “山名”更是经不起推敲了。

到了唐代,“常山乡”河北常山郡的后裔越来越多,由于他们技术先进、文化发达,经济社会发展很快超过了同在定阳县(唐初改称“信安县”,县治为“定阳乡”)的原住民,影响越来越大,名声渐渐盖过了“定阳县”及后来的“信安县”。这些北方常山郡赵人的后裔,逐渐不满足于“常山乡”的称呼,便由乡贤能人出面,上书给婺州府和朝庭,请求将当时他们聚居区域改置为他们日夜魂牵梦萦的故土之名“常山县”。这一请求得到了同样发迹于北方三晋大地的李唐王朝的认同,于咸亨五年(674年)同意分信安置常山县,仍属婺州,并将县治由原定阳乡三岗(今何家乡琚家村和金家村),改到了常山乡(今招贤镇古县村和古县畈村,该村村名即由此而来),至今犹有遗迹可寻。从此,“常山县”这一名号扎根在浙江西部,再也没有中断过。

由此可见,“常山县”这一历史名称由河北赵地日渐式微而自江南重新兴起,见证了我国千百年来北方人民向南方大量迁徙的历史,与历史上的“江西填湖北”、“湖广填四川”相比,堪称“河北填浙江”的缩影。尽管今天的浙江省“常山县”并非三国名将赵子龙出生时的河北赵地,但这一区域名号的由来却与河北赵地有关很深的渊源,是河北常山郡后裔所居之地,传承了河北赵人的故土之恋、思乡之情。

“常山”名号因何从河北消失?

常山赵子龙的常山在哪 第5张

更改地名自古以来并不鲜见,如古代“恒山郡”改称“常山郡”,便是为避汉文帝刘恒之讳而改之,河北“真定府”改称“正定府”,便是避清雍正皇帝胤禛(zhēn)之讳而改之。但命名一地的名号,从来都是十分严谨慎重的大事,必须有充分的依据和道理。尤其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因名之过、因字之差而兴的“文字狱”不在少数,没有人敢随意命名。河北赵地“常山”名号的消失,其实也是一个历史的必然。

经过多年战火浩劫,特别是“五胡乱华”之后,河北原常山郡早已“十室九空”,赵地人们的祖居之地,那个传说中的“常山郡”,早已物是人非,虽名称如旧,却已难称“赵地”了。自那以后,住在原常山郡区域的人,早已是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的后代,只是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这些胡人之后逐步被汉文化融合。因此他们与赵地的文化传承,尤其是与真正的赵子龙文化、精神已没有什么历史渊源和关联,正如今天的埃及、伊拉克、美国等地,与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第安人在文化上没有任何关系一样,再称河北赵地为“常山郡”,已经名不副实。上海某基因研究所历时两年,对先秦时期发掘的人骨进行DNA分析,发现现在的北方人基因和先秦时期北方汉人基因有明显的差异,这就验证了南北朝时北方多民族融合的事实。鲜卑、契丹、突厥、女真等部族,都有可能是现在北方人的祖先;而安徽江浙一带人的Y染色体却和先秦时期北方汉人的基本相同,这见证了历史上北方汉人南迁的事实。从河北赵地后来屡次改名“真定”、“正定”等名号可以看出,统治者对河北赵地的最大期望就是“真正安定”,到了唐宝应元年(约公元762年)“安史之乱”平定后,更是将“常山郡”又改回为“恒州郡”,希望该地“永恒平定”了。加上此时距唐朝在江南衢州另设“常山县”已达88年之久,江南“常山县”成为河北常山郡后人聚居地已是天下共识,自此原河北赵地“常山”这一名号终于被历代统治者永远撤销了。


孕前饮食禁忌
饮食常识
美食文化
饮食调理
中医养生
美食资讯
奶粉知识
四季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