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营养食谱 > 百科知识 > 药监局提醒:关注维C银翘片安全性

药监局提醒:关注维C银翘片安全性

来源:文贝宝宝谷    阅读: 2.6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昨日发布通报,提醒关注维C银翘片安全性。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有关维C银翘片的病例报告数共1885例,严重病例48例,无死亡报告。严重病例的不良反应表现为:全身发疹型皮疹伴瘙痒、严重荨麻疹、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肝功能异常;过

药监局提醒:关注维C银翘片安全性

新华网北京9月19日电(记者黄小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19日发布第32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提醒医务工作者、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以及公众关注中西药复方制剂麻疹、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肝功能异常;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昏厥;间质性肾炎;白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等。

病例报告数据库信息分析显示,维C银翘片的安全性问题与其所含的相关成分有一定关联性。分析还显示,维C银翘片的使用存在超说明书使用现象,表现为未按照说明书推荐的用法用量使用,同时合并使用与维C银翘片成分相似的其他药品以及对维C银翘片所含成分过敏者用药。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建议医生处方或药店售药时,应提示患者维C银翘片为中西药复方制剂,含马来酸氯苯那敏、对乙酰氨基酚及维生素C。对本品所含成分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患者应严格按说明书用药,避免超剂量、长期连续用药。用药后应密切观察,出现皮肤瘙痒、皮疹、呼吸困难等早期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处理或立即就诊。出现食欲不振、尿黄、皮肤黄染等症状应立即停药并监测肝功能,及时就诊。

与此同时,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要求生产企业完善产品说明书和包装、标签,增加相关安全性信息,并加强上市后安全性研究,确保产品的安全性信息及时传达给医生和患者。

 

维C银翘片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维C银翘片

汉语拼音:weiCyinqiaopian

【成  份】 金银花、连翘、荆芥、淡豆豉、牛蒡子、桔梗、薄荷油、芦根、淡竹叶、维生素C、马来酸氯苯那敏、对乙酰氨基酚等13味

【性  状】 本品为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灰褐色,略带有少许 白色斑点;气微、味微苦。

【适 应 症】 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用于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咳嗽、口干、

咽喉疼痛。

【规  格】 12片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2片,一日3次。

【不良反应】 可见困倦、嗜睡、口渴、虚弱感;偶见皮疹、荨麻疹、药热及粒细胞减少;长期大量用药会导致肝肾功能异常。

【禁  忌】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注意事项】 1.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成药。 3.不适用于风寒感冒,表现为恶寒明显,无汗,头痛身酸,鼻塞流清涕。 4.本品含马来酸氯苯那敏、对乙酰氨基酚、维生素C。服用本品期间不得饮酒或含有酒精的饮料;不能同时服用与本品成份相似的其他抗感冒药;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膀胱颈梗阻、甲状腺功能亢进、青光眼、高血压和前列腺肥大者慎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服药期间不得驾驶机、车、船、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 5.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儿童、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7.服药3天后症状无改善,或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严重症状如胸闷、心悸等应立即停药,并去医院就诊。 8.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9.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物相互作用】 1.与其他解热镇痛药并用,有增加肾毒性的危险。 2.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注意事项

1.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成药。 3.不适用于风寒感冒,表现为恶寒明显,无汗,头痛身酸,鼻塞流清涕。 4.本品含马来酸氯苯那敏、对乙酰氨基酚、维生素C。服用本品期间不得饮酒或含有酒精的饮料;不能同时服用与本品成份相似的其他抗感冒药;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膀胱颈梗阻、甲状腺功能亢进、青光眼、高血压和前列腺肥大者慎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服药期间不得驾驶机、车、船、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 5.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儿童、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7.服药3天后症状无改善,或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严重症状如胸闷、心悸等应立即停药,并去医院就诊。 8.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9.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0.请将

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人民网)

事件报道

麻疹

大洋网-广州日报 2010年09月20日

相关报告提醒过敏体质者慎用

昨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了第32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报告显示,目前服用麻疹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引起荨麻疹的因素甚多,病因较复杂,约3/4患者找不到原因,尤其是慢性荨麻疹。北京国阳医院专家介绍常见的发病原因有:

1、食物 如鱼、虾、蛋类、奶类最常见,其次是肉类和某些植物性食品,如草莓、可可、番茄。另外腐败性食品分解为多肽类,碱性多肽是组胺释放物。蛋白食品在未彻底消化之前,以胨或多肽形式被吸收,可引起荨麻疹,这在儿童较多见,也可能是儿童的消化道黏膜通透性与成人不同所致。另外加入食物中的色素、调味剂、防腐剂、食物中的天然或合成物质也能引起荨麻疹。

2、药物 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可形成抗原的药物,如青霉素、血清、疫苗、磺胺、呋喃唑酮等,另一类为组胺释放剂,如阿司匹林、吗啡、可待因、哌替啶、多黏菌素、维生素B、奎宁、肼苯达嗪等。

3、感染 各种感染因素均可引起本病。最常见的是引起上感的病毒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是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柯萨奇病毒等;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钩虫、血吸虫、丝虫、阿米巴和疟原虫等;细菌感染如急性扁桃体炎、齿槽脓肿、鼻窦炎、脓疱疮、败血症等。

4、吸入物 花粉、灰尘、动物皮屑、烟雾、羽毛、真菌孢子、挥发性化学品(如甲醛、丙烯醛、除虫菊、化妆品等)和其他经空气传播的过敏原等。

5、物理因素 如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物理和机械性刺激。

6、动物及植物因素 如昆虫叮咬、毒毛刺入(如毛虫,甲虫及飞蛾的毛鳞刺入皮肤)以及接触荨麻、羊毛等。

7、精神因素 精神紧张或兴奋、运动后引起乙酰胆碱释放。

8、遗传因素 某些型荨麻疹与遗传有关,如家族性冷性荨麻疹、遗传性家族性荨麻疹综合征等。

9、内脏和全身性疾病 如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甲亢、高脂血症、内分泌改变(月经、妊娠、绝经)、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以及慢性疾病如胆囊炎、肾炎、糖尿病等。

 

(二)发病机制

有变态反应性和非变态反应性两种:

1、变态反应性

多数属Ⅰ型变态反应,少数为Ⅱ、Ⅲ型变态反应。Ⅰ型变态反应由IgE介导,又称IgE依赖型反应,其机制为上述变态反

应原使体内产生IgE类抗体,吸附于血管周围肥大细胞和血循中嗜碱性粒细胞,当抗原再次侵入并与肥大细胞表面IgE的高亲和性受体结合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肥大细胞膜如膜层结构的稳定性改变,以及内部一系列生化改变如酶激活,促使脱颗粒和一系列化学介质的释放而形成风团。

输血反应引起的荨麻疹为Ⅱ型变态反应,多见于选择性IgA缺乏患者,当这些患者接受输血后,产生抗IgA抗体,再输入血液后即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并产生过敏性休克毒素(anaphylatoxin)及各种炎症介质,引起荨麻疹、红细胞破碎及过敏性休克等。

Ⅲ型变态反应荨麻疹即荨麻疹性血管炎,由免疫复合物引起,最常见的变应原是血清制剂和药物如呋喃唑酮、青霉素,较少见的是微生物抗原,如链球菌、结核杆菌、肝炎病毒等。由于抗原和抗体量的比例不同,往往抗原偏多,使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激活补体,使肥大细胞及中性粒细胞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及水肿而产生荨麻疹,同时中性粒细胞释放出溶酶体酶亦起着重要作用。

引起本病的化学介质主要是组胺,其次是激肽。组胺能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加等,引起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一系列症状。激肽特别是缓激肽也有一定的致病作用。缓激肽是一种肽类血管活性物质,也有使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的作用,约1/3慢性荨麻疹患者对激肽酶和缓激肽呈异常反应,其特征是一种迟发性风团反应。有些慢性荨麻疹的发生和前列腺素E和前列腺素D2有关,前列腺素E有较强和持久的扩血管作用,可引起风团。前列腺素D2是产生肥大细胞激活的一种原始介质,当注射前列腺素D2时,会产生风团和红斑及血管周围中性粒细胞浸润。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可能也是荨麻疹反应的介质,如白三烯含有慢反应物质活性,注射后可发生风团。有些荨麻疹的发生与伴有过多的纤维蛋白沉积或纤维蛋白溶解所导致的不平衡有关,增多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有血管活性作用,从而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发生风团。

2、非变态反应性

(1)一些物质属组胺释放剂,进入体内后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或使补体C3及C5分解,产生C3a及C5a等过敏毒素等使组胺释放而引起症状。如某些药物,包括阿司匹林、阿托品、吗啡、可待因、丁卡因、奎宁、多黏菌素B、肼苯达嗪、毛果芸香碱、罂粟碱等或某些简单化合物如胺、脒的

衍生物、吐温80、阿拉伯胶等能降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中的cAMP而引起组胺释放。

(2)物理、机械及精神因素:如受冷,受压、饮酒、发热、运动及情绪激动等可直接作用于小血管和通过内源性激素的改变而作用于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3)毒素、蛇毒、细菌毒素、昆虫毒素、海蜇毒素等。

(4)某些食物:如水生贝壳类动物、龙虾、草莓、蘑菇等亦可活化补体而引起组胺释放。(千龙网)

孕前饮食禁忌
饮食常识
美食文化
饮食调理
中医养生
美食资讯
奶粉知识
四季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