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3岁 > 幼儿教育 > 孩子爱玩过家家该如何引导

孩子爱玩过家家该如何引导

来源:文贝宝宝谷    阅读: 2.2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孩子爱玩过家家好不好?玩过家家对孩子智力有影响吗?我家孩子最近特别爱玩过家家的游戏,老让我跟她一起玩,我觉得孩子玩过家家能学到很多东西,怎么引导她最有成效呢?

首先,我要给这位妈妈点赞,因为她敏锐的发现了孩子的变化——开始玩扮演类游戏了,并且,这位妈妈还在研究怎么样陪孩子玩最有效。

没错,很多宝宝在2岁以后,就会开始扮演类游戏,包括过家家,扮演医生,扮演警察,扮演老师等。

当孩子开始自发的玩这类游戏的时候,说明孩子的心智已经飞跃到一个新的层面了,这是一个特别值得庆贺的事情。

扮演类游戏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为角色扮演的本质其实是宝宝在模仿他们眼中的“成人世界”。

对孩子来说,玩即是学,宝宝在角色扮演中感知到、体验到的知识,是宝宝的人生中重要的第一课。

他们能充分认知世界,学习人际交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还能锻炼想象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等。

作为家长,如果我们能够在陪他们玩的时候,“有技巧”的对他们进行引导和互动,那么扮演类游戏还有很强的“功能性”,是我们教导孩子学习规则和保护自己最有效的方式。

比如,我们可以和孩子玩“陌生人搭讪”的游戏,教会他们如果遇到陌生人询问他们父母在哪里,或者想用糖果哄骗他们去玩的时候,孩子应该如何应对。

比如,我们可以和孩子玩“幼儿园”的游戏,在游戏中慢慢教会他们如何和小朋友相处,如果被欺负了应该怎么办,还可以通过游戏教他们和老师沟通的方式。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有技巧”的陪孩子玩扮演类游戏,我们和孩子都将从中学习和得到很多。

那么,什么才是“有技巧”的引导呢?

积极帮助孩子架构和完善场景

宝宝特别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扮演类游戏,但很多父母在陪玩的时候,都只是象征性的应付。

比如,孩子在玩做饭的游戏,很多家长只会在孩子把菜端过来的时候吃一两口就完事了。

这样的陪玩,没有太大意义。正确的陪玩是在尊重孩子的自由意志和玩乐方式的基础上,积极的帮助孩子架构和完善相关的场景,帮助孩子对游戏进行有效延展。

这样的延展,有助于孩子更加深入和生动的理解生活场景,从而更好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还是拿做饭类游戏举例子吧,我之前是这么和米粒玩的。

先提示米粒,做饭之前需要洗菜,洗菜的时候就可以引导米粒进行简单的分类练习,比如,蔬菜是一类,肉是一类,或者绿色的菜是一类,黄色的菜是一类,还可以考考他各种食物的中英文名称。

然后开始做饭炒菜,要提醒米粒开关火时要注意等等。

做好菜之后,除了给爸爸妈妈吃,还可以给家里的玩偶吃。我会提醒米粒,吃之前帮助大家洗手,另外还会询问他如何让每个人都吃到饭菜,引入数学概念。

吃完之后,还要让米粒洗碗和收拾橱柜等。

通过我的不断提示和引导,米粒就知道:哦,原来是这样的,还有这么多流程呀。米粒特别乐在其中,还时不时会问我,妈妈,我还需要做什么,这样做对不对。

这样,通过家长的引导,将本来一个简单的扮演类游戏不断延伸和拓展,不仅能孩子玩得开心,还能让他们熟悉流程和规则,在更大的场景中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中学习到更多。

当然,这样的提示一定是要在尊重宝宝玩乐的基础上,温柔的引导,而不是强行让宝宝必须要这样做。

如果宝宝只愿意按自己的玩法来,家长也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想法,以免破坏他们的兴趣,适得其反。

孩子爱玩过家家该如何引导

多开放式提问,启发孩子思考

很多父母在陪孩子玩的时候,会用成人的认知和见解,来直接告诉或者命令孩子应该如何做。

但实际上,孩子在玩扮演类游戏的时候,除了在模仿以外,也在探索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应该多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孩子思考,调动他们的“回想”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让他们自己举一反三,学习规则。

比如,孩子们都特别喜欢玩看病打针类的游戏。在和孩子玩的时候,一定要假装很害怕打针,哭着说“不要不要”,如果孩子想要硬给你打,你就赶紧问他:“上次你哭着不要打针的时候,医生是怎么说的呀,妈妈是怎么说的呀?”。

孩子就会“回想”当时的情景,然后反应过来,哦,应该先安抚妈妈,告诉妈妈生病了要打针才会好的道理,等妈妈情绪稳定了再打针。

当孩子要给你喂药的时候,你应该哭丧着脸说:“不要吃药,药太苦了,你想想有没有什么办法呀?”

这个时候,应该鼓励孩子多想几个办法,比如,是不是能先让我喝点橙汁,或者是不是直接跟我讲道理,总之要让孩子多想一些办法,再一一尝试。

这样的引导,不仅能让扮演类游戏更新鲜好玩,还能锻炼孩子面对复杂局面时冷静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情实意的投入,融入生活情景

玩扮演类游戏最重要的是,家长一定要真情实意的投入到游戏中来,真正和孩子玩起来,顺应孩子的节奏,认真“演”出生活的样子,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指导孩子。

我们是大人,知道这是角色扮演,但对于宝宝来说,他们是真的投入在这个游戏里面的,所以我们有没有真情实意的投入,他们是能感受到的。

我印象特别深刻,米粒小时候,有一次我们在玩老师讲课的游戏的时候,我和一堆玩偶扮演学生坐在地上,米粒扮演老师在认真的板书和讲课。

我想着工作上的事,根本没注意听米粒在讲什么。后来我才知道,米粒点名叫我回答问题,叫了两次我都没答应他。

米粒特别伤心地哭了,我哄了很久都哄不好。后来他说:“妈妈,你一点都不认真。”

那时我才发现,我们觉得这是个游戏,但对于孩子来说,这是很重要的事。我们的心不在焉会极大的伤害他们。

所以后来我和米粒郑重的道了歉,之后再陪他玩的时候,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投入进去。

演小偷被抓住的时候,我一个劲地求饶,买东西的时候,真的忘带钱。

总之,当我真的投入进去和孩子玩的时候,孩子也特别投入和认真,每次玩结束,我们都意犹未尽。

借助外力

除了陪玩的时候要投入并且有技巧的引导孩子以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外力,让孩子的扮演类游戏更丰富和有趣,同时让孩子能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首先,充分利用绘本。

游戏和绘本相辅相成,在玩游戏的时候可以引入绘本情节甚至直接照着绘本演。在看绘本的时候,同样可以强化游戏中的各种知识,帮助宝宝更好的学习。

米粒小时候,有一段时间,米粒很抗拒刷牙,我就拿出了经典绘本《鳄鱼怕怕,牙医怕怕》,我拿出家里的鳄鱼玩偶扮演鳄鱼,米粒扮演医生,我们照着绘本的情节开始玩。

我努力地演出鳄鱼很害怕刷牙的样子,将鳄鱼的心里话都说出来,其实是将米粒不愿意刷牙的想法都表述出来,然后米粒扮演医生劝说鳄鱼,其实就是让米粒自己给自己讲道理。

多玩几次,米粒到了晚上就乖乖刷牙了,说:“我可不想像小鳄鱼那样。”

所以,家长朋友们可以多利用好手头的绘本,和孩子一起演绎,让孩子真切的参与和感受,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其次,多体验真实情景。

宝宝喜欢玩扮演类角色,其实是在学习“成人世界”的规则。所以,除了玩游戏以外,我们还要多带宝宝体验真实的情景。

在看病、点菜、坐车、买东西等等各种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要可以提示宝宝多观察,多思考。时不时提醒他们,注意别人在真实情景下是如何交谈的,如何互动的,如果换作是你,应该怎么说怎么做。

我们多提示,慢慢的孩子自己就会多留意,多观察,就会记在心里了。

除了认识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和身份以外,我们还要注意提醒宝宝遵守正确的规则和流程,随着情景转化练习不同的社交技巧,以及遇到特殊情况如何处理等,让宝宝充分的了解真实世界。

总之,通过充分的玩扮演类游戏,以及日常细心的观察生活场景,外加绘本的辅助,宝宝们会慢慢积累各种认知能力,从而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我们作为父母,千万别觉得孩子玩过家家太幼稚,一定要充分的参与到这样的游戏引导中来,我们引导得好,孩子才能更聪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