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徐悲鸿诞辰117周年 缅怀这位悲天悯人的“美术教父”

徐悲鸿诞辰117周年 缅怀这位悲天悯人的“美术教父”

来源:文贝宝宝谷    阅读: 1.2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生于江苏宜兴县。父亲是教师和画家。

徐悲鸿是我国杰出的画家、卓越的美术教育家。他在世仅58年,他从事社会艺术活动不到40年。他的艺术生命不算长,但他所开创的业绩是永存的。他毕生为中国美术的振兴和发展而奋斗,是位少有的高尚的美术家。他真正吸收并掌握了西方美术中的优秀技法而为中国的油画奠定了基础,又是改革国画的先驱者,是融合中西,使中国绘画走向一个创新局面的主要开创人之一。他坚持以现实主义的原则指导教学,怀着对美术人材的无比热爱和关心,培养了中国新一代的美术家,是我国现实主义美术教育的奠基人。

徐悲鸿诞辰117周年 缅怀这位悲天悯人的“美术教父”

徐悲鸿

早在1920年他就明确提出了“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的主张,提倡“造型美术之道,贵明不尚晦”,反对西方形式主义的侵蚀和中国保守主义的禁锢,恪守现实主义,是徐悲鸿半个世纪生活中的一贯思想。他曾针对某些人热衷于搞现代派的错误思想,进行过尖锐的批评。同时,也对脱离现实,空谈神韵一类的守旧倾向,予以有力驳斥。

徐悲鸿擅长中国画和油画、素描等,他的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人物、走兽、禽鸟、花卉、风景都有独到建树,尤以画马著称。但是,他始终坚持把人物画放在首位,即使是表现自然美的走兽、禽鸟等题材的作品,也往往赋予深刻的社会寓意和注重人格化的表现。

他痛感于封建社会末期人物画的衰颓,以振兴人物画为己任,在实践中首先对人物画下了持久的功夫。1919年至1927年,他经英国转往巴黎,在法国、德国留学历八年之久。在旅欧期间,他深入考察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绘画,致力于写实手法的学习,打下了深厚扎实的造型基础。他融会中西,将西画中的一些科学的造型方法与传统的中国画造型特点相结合,首先在历史题材的巨幅人物画上进行了开拓性的创作活动。

1928年到1930年间,他创作了大型多人物油画《田横五百士》,随后创作了巨幅中国画《九方皋》,以及许多历史题材的人物画创作。他的这些作品,大都从危难深重的现实中有感而发,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同情劳动人民的倾向。同时在艺术上则别开生面,代表了当时人物画创作的最高水平,具有振兴人物画创作的开创意义。

1937年他开始构思创作巨幅中国画《愚公移山》,终于在1940年完成。这幅画的主题思想是十分鲜明的,表明他在举国抗战的艰苦时期,已经看到了人民的力量,他相信全民族坚韧不拔,坚持抗战,敌人是一定会被打败的。他在作品中热情歌颂了劳动人民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的精神,在艺术语言中凝聚着力的表现,是十分感人的。

同年,他还创作了油画《放下你的鞭子》,是取材于风靡一时的同名街头话剧,画的是野外演出的场面,直接歌颂了人民的抗日热情。同时,他还创作了中国画《巴人汲水》、《巴之贫妇》等现实题材,及取材于屈原、杜甫等爱国诗篇中艺术形象的大量作品,反映了他对被压迫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真挚的爱国主义精神。

此外,他创作的大批花鸟和山水题材的中国画,不仅在造型、笔墨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大都状物喻情,寓意深远,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奔马、雄鸡、猛狮等作品的精神寄托是人所共知的,它们歌颂了人民振奋自强的精神;而他早在1936年就开始创作的《逆风》,以迎风奋飞的雀群,同样体现了一种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毛泽东同志曾称赞这幅作品“很有思想,有时代感”。

解放以后,他虽然抱病工作,却在短短的四年里,画了大量英雄模范人物的肖像,为志愿军战士作画,着手创作毛主席在欢庆解放的群众中,以及鲁迅与瞿秋白等作品,并深入火热的建设生活,计划创作巨幅油画,直到病发逝世。

  徐悲鸿主要作品: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奔马图》

徐悲鸿-奔马图  从这幅画的题跋上看,此《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徐悲鸿诞辰117周年 缅怀这位悲天悯人的“美术教父” 第2张

《奔马图》

  《群马》

徐悲鸿早期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徐悲鸿诞辰117周年 缅怀这位悲天悯人的“美术教父” 第3张

《群马》

  《九方皋》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 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耶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其担缠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田横五百士》

这幅《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的成名大作。故事出自《史记·田儋列传》。田横是秦末齐国旧王族,继田儋之后为齐王。刘邦消灭群雄后,田横和他的五百 壮士逃亡到一个海岛上。刘 邦听说田横深得人心,恐日后有患,所以派使者赦田横的罪,召他回来。《史记·田儋列传》原文这样记载:"……乃复使使持节具告以诏商状,曰:'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诣洛阳。……未至三十里,至尸乡厩置,横谢使者曰:'人臣见天子当洗沐。'止留,谓其客曰:'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遂自刭。……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之。至则闻田横死,亦皆自杀,于是乃知田横兄弟能得士也。"文末司马迁感慨地写道:"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余因而列焉。不无善画者,莫能图,何哉!"可见徐悲鸿作此画是受太史公的感召。  正是有感于田横等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节",画家着意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惜别的戏剧性场景来表现。这幅巨大的历史画渗透着一种悲壮的气概,撼人心魄。画中把穿绯红衣袍的田横置于右边作拱手诀别状,他昂首挺胸,表情严肃,眼望苍天,似乎对茫茫天地发出诘问,横贯画幅三分之二的人物组群,则以密集的阵形传达出群众的合力。  人群右下角有一老妪和少妇拥着幼小的女孩仰视田横,眼神满含哀婉凄凉,其雕塑般的体积,金字塔般的构架无疑使我们想起普桑、大卫的绘画。普桑喜用的红、黄、蓝三原亦在徐的画面中占主导地位,突出了田横与青年壮士之间的对答交流。背影衬以明朗素净的天空,给人以澄澈肃穆的感觉。"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正是德国古典病态学家温克尔曼所提倡的艺术格调。  欣赏徐悲鸿的画时,会发觉画中人物伸展的手臂、踮起的脚尖、前跨的腿、支立着的木棍、阴森锋利的长剑构成了一种画面节奏,寓动于静,透出一种英雄主义气概。在当时流行现代主义艺术之风的中国,徐悲鸿坚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现实主义立场,借历史画来表达他对社会正义的呼唤,这些犹如黑夜中的闪电划亮天际,透出黎明的曙光。

  《负伤之狮》

创作于1938年,当时日寇侵占了我大半个中国,国土沦丧,生灵涂炭,徐悲鸿怨愤难忍。他画的负伤雄狮,回首跷望,含着无限的深意。他在画上题写:“国难孔亟时与麟若先生同客重庆相顾不怿写此以聊抒怀。”表现了作者爱国忧时的思想。这是一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杰作。中国被称作东方的“睡狮”,现在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大部分国土,“睡狮”已成了负伤雄狮。这头双目怒视的负伤雄狮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准备战斗、拼搏,蕴藏着坚强与力量。

  徐悲鸿-雄狮《愚公移山图》

此幅《愚公移山图》极具现实意义。它作于1940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 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抗战中南京、武汉、广州相继沦陷,局势紧张,物资匮乏,徐悲鸿奔走于香港、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募集资金捐给祖国以赈济灾民。1939至1940年,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徐悲鸿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油画写生,但最重要的成果却是这幅《愚公移山图》》国画。其故事取材于《列子·汤问》中的一个神话传说:愚公因太行、王屋两山阻碍出入,想把山铲平。有人因此取笑他,他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结果终于感动上天,两座山被天神搬走了。  画家在处理这个故事时,着重以宏大的气势,震人心魄的力度来传达一个古老民族的决心与毅力。就空间布局,他作了数十幅小稿反复修改,最终以从右至左,从前往后的格局展开画面。画面右端有几个高大健壮、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手持钉耙奋力砸向黑土。其姿势表情不一,或膛目,或呐喊,或蹲地,或挺腹,然动态均呈蓄力待发之状,有雷霆万钧之势。这群呈弧形分布的人物占据画面大部分空间,人物顶天立地,有撑破画面之感。根据构图需要,左侧画面的人物排列较为松散,人物或高或低,树丛小景置于其间。一挑筐大汉和倚锄老者背对观众以加强空间纵深感,拉开与右半段紧张劳作者之间的距离,造成右半部是前线而左半部是后方的感觉。老翁似乎正在语重心长地对下一代人叙述自己的愿望和信心,描绘着未来的美好景象。这组人物显得神情自然逼真,姿态生动自如。背景青山横卧,高天淡远,翠叶修篁。  在绘画笔法和色彩方面,这幅画充分体现了作者在中国传统技法和西方传统技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功底。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白描勾勒手法被运用于人物外形轮廓、衣纹处理和树草等植物的表现上,而西方传统绘画强调的透视关系、解剖比例、明暗关系等,在构图、人物动态、肌肉表现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人物造型方面,作者借用了不少印度男模特形象,并直接用全裸体人物进行中国画创作,这是徐悲鸿的首创,也是这幅作品另一颇为独特之处。可以说,徐悲鸿在这幅作品中将中西两大传统技法有机地融会贯通成一体,独创了自己"中西合璧"的写实艺术风格。

徐悲鸿诞辰117周年 缅怀这位悲天悯人的“美术教父” 第4张

《愚公移山图》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