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孩子“打人”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孩子“打人”

来源:文贝宝宝谷    阅读: 2.7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打人就是孩子的一种攻击行为么?小孩在开始有交往之后,很多家长都会担心“孩子会不会受欺负”、“周围出现打人的小朋友,孩子会不会学”、“我的孩子打了小朋友”……攻击行为倍受家长们的长按,一旦发现这样的小朋友,名字便会自动进入家长脑海中的警戒名单。而若是自家孩子出现类似行为,则更像是触

打人就是攻击吗?

我们常常会在这种情况下看到孩子打人:小朋友拿了自己的东西、妈妈抱了别的小孩、看到漂亮可爱的小朋友、看到有人违反规则……这些“打人”都是攻击吗?

事实上,“打人”只是孩子的一种肢体语言。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当他的语言能力还不足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时,通常会本能的选择用肢体去表达意图,比如制止,或者吸引他人注意。这时,孩子并非有意的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伤害别人,而仅仅是传递一种信息。“打人”并不全是因为讨厌和拒绝,还有可能源自于喜爱。因此,这样的“打人”并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攻击性行为。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孩子“打人”

攻击行为,到底有多可怕?

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的情绪体验越来越丰富,情绪表达显得十分直接和外放。加之他的社会交往也越发的主动,因此,这段时期,孩子会常常因为和伙伴之间发生的一些小小的不愉快而大打出手,甚至咬人,以发泄自己不满的情绪。这就构成了攻击性行为。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为孩子的行为扣上帽子,更不能给孩子帖以相关的标签。因为,这样的行为完全来自于孩子对情绪处理方法的知识欠缺,以及解决冲突的技能匮乏。它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不可避免发生的。那么,我们也就无需为这样的事件感到惊讶和担心。

并且,孩子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的,他可能需要在很多次情绪控制的练习后才能将温和内化为自己的本领。如此来说,孩子在一段时间内频繁发生这样的行为也是有可能的,并非不能教化。

长期的攻击行为,因从何来?

除了孩子自身的情绪可能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出现外,环境就是第二大原因了。如果孩子生长的环境中不断存在暴力性行为或攻击性语言的发生,包括家庭成员之间、伙伴之间,以及影视传媒中的画面,都会引起孩子的效仿——他会很自然地认为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合理的,符合社会期望的——然而,并非如此。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孩子“打人” 第2张

勒令与惩罚,可以消除攻击行为吗?

不得不说,有太多的家长认为奖励可以稳固正向行为,惩罚可以消除负向行为。然而这一套教导模式完全没有顾及人的情感体验,它完全忽略了惩罚带给人内心的压抑从而导致的对抗,而这恰恰是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负面情绪。

孩子受困于自己糟糕的情绪时本就感到无助,而这时候如果加以惩罚,孩子只会感到委屈,以及对成人的失望。你无法要求孩子配合你,通过改变自己去满足成人的期待。与生俱来的本能会让他首先呵护自己的内在平衡,加倍的把从外界接收到的压力反弹回去。这显然是一个恶性循环。

如何帮助孩子丢掉攻击行为?

虽然说,攻击行为就像是孩子牙牙学语、踉跄走路一样,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但是,没有哪个孩子可以在脱离成人的指导下自然过渡为一个符合社会期待的人——放任于孩子自己解决争端,只会让他们陷于强者为王的丛林法则,从而加剧攻击行为的发生。你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① 给孩子创造一个温和友善的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环境则是孩子的第二任老师。这些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当家庭传递给孩子的是温和和友善时,那么即使孩子偶然伙伴中存在这样的行为也不会模仿学习了。

② 长按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状态。

攻击行为来源于冲突所产生的负面情绪。无论冲突或大或小,对孩子而言,更难以化解的则是这些挥之不去的情绪。他们此时最需要的并非裁判宣判孰对孰错,而是接纳他们的情绪,帮助他们镇静下来。

③ 让孩子发掘更多的宣泄渠道。

孩子一旦掌握了一些控制和正确宣泄负面情绪的方法,攻击行为就会顺其自然的减少。其方法包括如自我冷静、倾诉、运动性游戏、绘画等。情绪处理的学习可以延伸到日常的方方面面,父母要善于把握生活中的各种机会,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练习和摸索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④ 引导孩子冷静的处理争端。

在孩子情绪稳定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自己理顺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并在冲突点上共同讨论友善的替代方法,不仅让孩子又多了一些社会交往的智慧,还能很自然地化解小伙伴之间的冲突,使之成为共同发展的好朋友,重新搭建友谊。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孩子“打人” 第3张

如何让孩子学会面对外来的攻击?

我们无法帮助孩子永远隔离掉外界可能存在的伤害,他唯有在经历过种种挫折和冲突后才能练就保护自己和问题解决的本领。作为家长,我们首先要放平心态,让孩子大胆的走进社会,与小朋友自由交往。同时也告诉孩子把握以下四点:

① 阻止伤害。当孩子的身体受侵犯时可以用肢体阻挡和制约持续来袭的攻击,以保护自己尽可能不受伤。

② 大声呼救。大声的向侵犯者表达自己此时的心情,如“停下来”、“你弄疼我了,你不可以这样做”等,同时吸引成人的注意,以帮助孩子共同解决冲突。

③ 远离侵犯者。在侵犯者没有道歉之前,孩子有权选择远离他,并且拒绝他的任何要求。

④ 要求道歉。孩子有权向侵犯者要求道歉,如果接受则要礼貌的回应,如果依然不能接受可以继续寻求成人的帮助。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