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 > 教育资讯 > 中国的孩子正在疯狂学奥数,芬兰却在压缩学科教育…

中国的孩子正在疯狂学奥数,芬兰却在压缩学科教育…

来源:文贝宝宝谷    阅读: 6.98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上周读到一个很热的话题,感觉冲击性很大,特来和大家掰一掰:首先是关于国内学而思奥数班的狂热和家长们的焦虑。原本孩子三年级开始学奥数是大家比较认可的标准,但这条标准线正在不断下压,开出了二年级奥数,一年级奥数,幼儿园奥数,托班奥数……

上周读到两个很热的话题,感觉冲击性很大,特来和大家掰一掰:首先是关于国内学而思奥数班的狂热和家长们的焦虑。原本孩子三年级开始学奥数是大家比较认可的标准,但这条标准线正在不断下压,开出了二年级奥数,一年级奥数,幼儿园奥数,托班奥数……曾有记者问及一位报名托班的家长,为什么这么早就给娃上托班奥数呢,家长很无奈地说,“如果托班不占坑,后面怕秒不到”。

中国的孩子正在疯狂学奥数,芬兰却在压缩学科教育…

据说如此名额难求的奥数培训班上课方式是这样的,平时学校正常上课需10课时讲授的知识点,在培训班里只用2课时就讲完了。大部分孩子都需要家长陪读做笔记,回家还得辅导刷题,否则下次课会跟不上。

很多家长和孩子苦不堪言,但似乎又不得不为之。

有意思的是,正当我们热议学而思奥数班种种是非的同时,在西半球,一个历年在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主要对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评估,测试学生们能否掌握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测试中展示出顶级水平的国家——芬兰,正在进行着非常彻底的教学改革,2016年11月14日,芬兰教育部发文声明已从秋季学期开始,打破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课程科目的界限,转而采取实际场景主题教学。其实这项叫做“主题教学”的教学方式从今年8月份就开始实施,它大大加强了学科合作、交叉的学习与训练。由于“主题教学”的课时大大增加,传统学科课时被缩小,英国《独立报》曾将其报道为“芬兰要废除‘传统科目’,用‘主题教学’取而代之”,一时闹得沸沸扬扬。

中国的孩子正在疯狂学奥数,芬兰却在压缩学科教育… 第2张

什么是“主题教学”呢?就是说孩子们的学习会以类似“多角度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或者“如何在咖啡馆进行日常工作”这样的主题研究展开。各科的知识,将融合其中,没有边界。这两年芬兰的教育部门做了很多调查分析,也采集了大量家长和学生们的意见反馈,发现不少孩子在那些更贴近现实,有关于这个世界运作规律的场景主题研究中,更容易理解掌握各科知识,于是,芬兰的“主题教学”就这样应运而生。

两者形成了很强烈的对比。在中国,我们很注重学科本身的深度和系统性,所以从幼儿园、学前班开始,语文就是语文,数学就是数学,课程也由不同的老师来教授。这本来还好,但现在的情况是,我们在疯狂地精耕单个学科,其他学科的重要性被隐形弱化,奥数成绩成为了王中王;而后者的芬兰不但没有死盯一门学科,甚至还压缩了学科教育,就是孩子上单门数学、科学、历史、地理等课程的时间比原来减少了,把省下来的时间用来参与学科大杂烩的主题学习。

看起来是不是都有点儿剑走偏锋?我们暂不评价孰优孰劣,先来看看美国教育是个什么情况?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多种族混合,教育也非常多样化,在这里能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教育方式。除了公立学校之外,还有大量有着不同理念、不同教学侧重点的私立学校、课后学校甚至家庭学校,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学校。

前段时间我走访了美国东西两岸和我所在的达拉斯地区的不少名校,这些学校有的带着浓浓的宗教色彩,有的很放松很接美国地气,有的很优雅带着欧洲血统,有的非常注重学术水平STEM成绩,有的相当强调思维活跃和创造能力……它们都在当地享有盛誉,但风格各异。

在哈佛和MIT所在的Cambridge地区,我去了一所非常有个性,非常注重孩子动手创造能力的私立学校。走进去之后几乎看不到老师认真讲课学生专心听讲的场景,孩子们要不在各忙各的事情,要不三三两两围一起讨论问题什么的,老师就在孩子堆中穿梭,或解答问题,或提供及时的帮助。在校园里遇到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和他们攀谈时,都能感觉到一股扑面而来的热情洋溢和自信满满。

校长介绍说,他们整个学校的教学都以项目为主,而且做什么项目也是由孩子投票决定,然后老师再把孩子需要学习的知识点设计融合到项目中去。我很欣赏这样的学习方式,但同时非常好奇最终怎么考核学生的成绩。校长解释到,他们没有标准的考试和客观的评分系统,学生表现怎样,全靠老师主观判断评价,是不是很难想象?像这种有“个性”的学校还有一些,当地的教育委员会根据各校的生源质量、教师资质和毕业生去向等多种因素,动态维护了一个映射换算标准,当孩子要转学、升学的时候,他们就把老师对学生的主观测评换算成其他学校认可的客观分数。

校长给我看了他们2016年毕业生的去向表,一届几十名毕业生里,100%上了大学,不少去了藤校,其余的也几乎是耳熟能详的知名大学,究竟是坐标太好近水楼台先得月还是这种教学方式真的很好呢?校长的答复充满自信:“我不敢保证我们的教学方式是最优秀的,但肯定是最适合在校每一位孩子的,家长选择了这里,就是因为我们的方式最适合他们的孩子。”

不仅在这些有特色的私立学校,即使在教学相对统一的公立学校,也有适应不同的孩子教学方式,比如到了初中孩子可以开始选修不同的科目,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单个科目的不同难度,还比如我们以前分享过专门为认知能力比较超前的孩子开设的Gifted and Talented Program(天才计划),为非英语母语孩子的ESL(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英语为第二语言),为智力发育相对缓慢的孩子提供的Special Education(特殊教育)等等。

是的,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当然适合他的教育也应该是不同的。适合孩子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一个成熟的教育体制,就应该给孩子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和选择自由。而反过来,对于一些非常热门,但并不适合所有孩子的教育,也需要及时调整。

前几年美国教育界很流行Maker——创客教育,那时几乎每个学校有自己的Maker Space(创客空间)。它就像个大型的工具房,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工具和材料,而且都是榔头钳子切割机这种真家伙,孩子们可以在创客空间里建造各种各样的东西,通过这种自己动手实践的方式去学习和掌握知识。最热的时候甚至很多社区也开设了可供孩子使用的Maker Space。

中国的孩子正在疯狂学奥数,芬兰却在压缩学科教育… 第3张

不过后来大家渐渐发现,动手实践的方式是不错,它调动了一部分孩子的学习兴趣,但对于那种双手协调性不强,也不怎么好动,但非常喜欢并且擅长思考的孩子来说,并不适合。于是,一度狂热的Maker创客教育在这一两年慢慢降温。

我们的奥数教育也是一样,它本身是很好,但并不适合所有孩子。

我曾经从国内带了些奥数的教材和练习题回来,逃逃就挺喜欢,有些题目他也觉得很难,但每次我给他讲解后,他还挺享受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我能明显感觉到,他对这类抽象逻辑的思考真还挺感兴趣。我觉得这种类型的孩子应该不少,尤其咱们华人孩子。

但同时我想每位家长都很清楚,绝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学奥数。我们读书的时候就明显有同学适合学理科,也有同学适合学文科,我们那时也有数学竞赛,但也就屈指可数的寥寥几位同学能参加,得奖的就更少。

以前我们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至少高考还是好几门学科的综合考量,二十年过去了,怎么突然间所有幼小家长和孩子都高度统一地盯着数学,死拼奥数成绩了呢?

很多人说目前的学而思奥数现象是因为它牢牢抓住了家长“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焦虑心态,我想不是的。教育承载着两个功能,一个是培养,另一个是筛选,前者往往是被后者牵着走的。当小升初的筛选机制牢牢锁定了奥数成绩时,家长就不得不送孩子上奥数补习班,因为孩子要继续在这个游戏里玩下去,家长就不能无视游戏规则啊。而现在的问题在于,这个规则太单一,太不合理,太奇葩了!

是的,即使在教育相对多样化的美国,也正在反思自省。一个教育体制最能证明它优秀的地方就在于它的自省能力,希望多一些反思的声音,也希望我们的“相关部门”能重新审视小升初的游戏规则。

学而思是需要的,奥数也是有用的,

但真不适合每个孩子

教育资讯
故事绘本
胎教知识
行为心理
智力发展
学前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