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3-6岁 > 学龄前教育 > 孩子不爱学钢琴?也许你用错方法了

孩子不爱学钢琴?也许你用错方法了

来源:文贝宝宝谷    阅读: 7.03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注意手势,你这孩子,说过你多少次了,总是记不住。怎么弹着弹着身体就歪了,坐好了。……陪孩子弹琴简直是妈妈和孩子的共同噩梦,其实弹琴可以更快乐,看看专业老师怎么说。

孩子不爱学钢琴?也许你用错方法了

小鸿弹琴的成长故事

小鸿五岁左右开始学弹钢琴。

开始练的时候手指总是平平地摁下去,忘了立起来。老师在课上提醒他,妈妈也纠正了他几次,可还是老忘。妈妈翻找了不少钢琴教学图书,找到一张教孩子弹琴手势的,上面画着小黑猫,「你看,手弓着,像小黑猫要跳起来的样子」,「跳起来,落下来很放松,又准备起跳」,小鸿被画面吸引了,模仿小猫弓着背「跳」了好多次,再到黑白琴键上跳。「把这个弓背的小猫图像贴在旁边好吗?,看到它我就记得了。」不久后他慢慢习惯了用新的手势,虽然偶尔也还会出现旧动作。

有时弹琴小鸿身体歪歪扭扭,妈妈多提醒几次他也不高兴。妈妈就用手机拍摄他弹琴,弹一遍,让他自己看一遍,平时让他坐正,他还嫌烦,有了录像,他也想在镜头前面好好表现,多弹几次,他也发现,坐得歪歪扭扭的时候弹得不如坐正时好听,下次再让他坐正,他也不会不高兴了。

小鸿同时用左右手弹新曲子的时候,常常忘了换手,弹错音,自己还没发现,妈妈忍不住马上纠正。他嚷道说「弹琴又要看谱,换手很难,我都弹了好几遍还不会」,妈妈说「刚学换手弹曲子是有点难,你还记得刚开始弹琴时你手势常常错吗?后来练小猫跳跃的样子,就学会了,弹得挺好」。妈妈和钢琴老师商量了下,下次学琴时录下了老师的示范弹奏,弹之前让小鸿重听一边,一听到音不对马上可以停下来;一起看谱,在要换手的地方,让小鸿自己画上个记号;小鸿喜欢唱歌,妈妈找了很多首好听的歌曲,比如《一闪一闪小星星》,在弹熟悉曲子的时候,他就能自己边弹边唱,弹错了,慢慢再找回正确的音,妈妈也不干预只是在旁边录像,回看弹琴录像的时候,他们还把找不到音因而唱走调的地方当做搞笑的桥段。

孩子不爱学钢琴?也许你用错方法了 第2张

练习弹奏《一闪一闪小星星》第二周时,妈妈躺在床上,对弹琴的小鸿说,妈妈今天好累,心情不好,但是听你弹了这个曲子心情就好多了,感觉像是躺在野营的帐篷外边看星星一样。小鸿觉得很好玩,对妈妈嚷嚷着说,你来弹,我来听听。说着,他也躺下,闭上眼睛,听妈妈弹奏,享受了一下「野外夜晚的天空」的感觉,感觉很满意。

有一次到弹琴时间了,小鸿在柜子里发现了好久没玩的大象妈妈和小象玩偶,说「我现在想和他们玩一下,还不想弹琴呢」,妈妈说,「他们从来都没听过你弹琴,你给他们安排一下座位好不好,让他们看着你弹」, 小鸿让大象母子玩偶趴在钢琴上看。妈妈说,今天要弹《两只小黑鸟》(two little black birds),我们可以把曲子改编一下,把小黑鸟改成大象 ,既然歌曲中还提到小黑鸟的名字(叫 Jack 和 Gill),那我们也要给两只大象取名字,妈妈叫 Daisy 宝宝叫 Ben 好吗,小鸿强烈反对,他说妈妈叫 Coco 宝宝叫 Apple,于是小鸿很开心自弹自唱来了五六遍。换一种游戏的方式又增加了他弹奏的兴趣。

小鸿妈妈的技巧1.巧用生动形象来模拟动作,孩子对练习会更有兴趣。

在练手势和坐姿的时候,如果老师/家长过于严格要求(有些老师甚至会打手),孩子会生怕犯错,弹琴也很快变成一个让人生畏有些沉重的任务,让孩子恐惧的事怎么能让他也喜欢呢?

日常的动作习惯多是自动化的,新学会一个动作习惯(弹琴时手落下时手背要弓着,手指自然下垂)并非自然而然,需要反复训练和强化。如果能用儿童喜欢的形象来模拟弹琴动作(小猫弓背跳跃),孩子会更感兴趣。文中小鸿还希望能在钢琴旁贴上小猫形象来提醒自己弹琴时的动作要领,适当的提示物有助于孩子不要无意识地又回到原有的动作习惯。

2.鼓励孩子自我评价,增加自我的评估能力。

家长老师一直在旁边提醒(比如「坐好!」),孩子觉得烦,心里想「不是弹琴吗,为什么一定要坐好?」,文中妈妈用了录像的方法,让他看到听到自己的「表演」(孩子对看自己的录像很有兴趣,他也想表现好一点!),感受到歪歪扭扭时弹的是不太好听,从而自我调整。

其实父母一直在旁边纠正孩子自己也累。孩子变得似乎不会自己评估弹琴如何,而要依赖家长的反馈来弹琴。给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间,让他自我评估,在练习换手弹的时候鼓励自己标注出符号,孩子这样将更少抵触情绪,在练习过程中也增加了主动性(自我评估,在谱上标出哪里该换手),进步时自己也更有成就感。

3.给孩子反馈,让其感受到进步。

小鸿学着换手弹琴的时候没有获得及时反馈,弹错了一小段也不自知,被妈妈纠正时自己也不痛快(也怀疑妈妈纠正的就对吗?),感到沮丧和受挫。

妈妈后来调整了一下,增加了两种反馈:一是录下老师弹奏的示范,小鸿可以自己比较弹的对还是错,二是让小鸿多学唱英文歌或者唱谱,一旦唱熟了这些歌曲,边弹边唱时就能够做到自我反馈和及时纠正。

家长使用具体、描述性的语言也是对孩子的积极反馈,如文中妈妈说听小鸿弹曲子《小小星星亮晶晶》时「像感觉躺在野营的帐篷外边看星星一样」,「心情也变好了」,让孩子感觉到了有些惊奇和美好(我弹的曲子有这样的效果吗,我也躺下来听听看!),感受到自己学习的成长,这比概要式地表扬「弹得真棒」效果要好得多。

4.遇挫时接纳孩子真实感受,鼓励回顾过去,获得成长的动力。

孩子在弹钢琴的时候觉得有点烦,你如果说:「你怎么会这样呢,隔壁的姐姐弹琴都很开心呢!」或者说「很快就弹好啦,等会你就可以很开心去玩啦」。前一种说法是否认他的这种感受,认为他不应该有这种感受,后一种说法是希望孩子烦躁的情绪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暗示了弹琴是一个让人厌烦的任务。孩子的真实感受没有被接纳。

在小鸿学左右手轮换弹琴时遇到挫折,妈妈先承认「刚学换手弹曲子是有点难」,既接纳孩子的真实感受,同时也承认了他付出的努力(设想一下,如果小鸿听到的是「换手弹琴,其实很简单的!」,他会有什么感受),之后妈妈和他一起回忆过去也曾经遇到的困难和克服的过程:「你还记得刚开始弹琴时你手势常常错吗?后来练小猫跳跃的样子,就学会了」,让孩子回顾切身经历,体会到练习过程中总会遇到困难,但找到合适的方法再加以练习巩固就能有效提高。

培养孩子的内在动机,弹琴才有乐趣

如果要求孩子每天练琴巩固和提高技能是必不可少的,那我们可以在哪些方面让孩子多些选择呢?例如在时间(饭前还是饭后)、和谁一起弹(自己或妈妈陪)、观众(动物玩偶,如大象妈妈和小象)、怎么弹(把《两只小黑鸟》曲的主角改为两只象,并分别给他们取名字)上,这些方面可以多给孩子些选择,在适当情况下鼓励孩子做些改编,他的自主性越多(比如故事中,小鸿自己给大象妈妈和小象命名为 Coco 和 Apple,妈妈很愉快地赞成),自发性越强,他就越会把弹琴当做是自己的而非被动接受的任务。

以研究内在动机著称的心理学家德西和瑞恩认为:

每个孩子都有归属、自主和胜任的内在心理需要,如果能满足他们这三方面的需要,孩子做事情就会有更强的内在动机,其中自主需要的满足是必要条件。

对孩子有充分的接纳,能满足孩子的归属需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能力的进步能满足孩子的能力需要。要满足孩子的自主需要应尽量少用或不用控制(威逼「你不好好弹等下不要吃饭」或利诱)、社会比较(「和邻居家的小胖比,你弹的一点都不流畅」)、最后期限(「最后再给你五分钟!」)等手段。

我曾经问过一位学生为什么她能从小一直坚持练琴还颇感乐趣,她说指导老师并不要求她们考级,在练习曲子中会告诉她们曲子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作曲时的经历,让他们多感受音乐的美好和练习中自己的进步,老师还常组织学不同乐器的小伙伴合作排练一些曲子,从开始的磕磕绊绊,到后来演奏时乐器间的衔接和相互应和,直到流畅的团体演奏,大家都能体会到团体和自己一块成长的快乐。因此很乐意一起排练和演奏,弹琴中也能感受到乐趣。?

学龄前健康
学龄前营养
学龄前教育
学龄前疾病